当镜头扫过甘肃张掖夜市里滋滋作响的炒拨拉,或是福建泉州巷弄中冒着热气的面线糊时,《小城夜食记》用20分钟一集的体量,完成了对中国县域美食的深情凝视。这部由自媒体人饼叔(张竣)自编自导自演的纪录片,以真人秀+美食探访的混搭形式,在2019年悄然成为现象级作品——没有专业摄制团队,没有明星加持,仅靠一台手持相机和创作者对市井烟火的本能热爱,就勾勒出11座小城的味觉肖像。
在第三集拍摄的陕西潼关肉夹馍摊前,饼叔边啃着酥脆的馍边解释:老潼关的馍要揉进猪油,烤出来才有千层酥皮,这手艺明朝就有了。这种将历史掌故与当下体验自然串联的叙述方式,成为节目的鲜明特色。摄制组会特意选择凌晨三点拍摄早点铺的准备工作,镜头里揉面师傅手臂上的面粉,与天边泛起的鱼肚白形成奇妙呼应。
与传统美食纪录片不同,《小城夜食记》的野生感反而成为优势。在广东顺德拍摄双皮奶时,突然的暴雨让拍摄中断,画面里饼叔护着相机狂奔的狼狈模样被保留下来,反而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美食探寻过程。这种不事雕琢的纪实美学,恰好契合了短视频时代的观看习惯——单集20分钟的时长里,既有干货满满的食物制作解析,也有摊主们用方言讲述的生存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出现的31位摊主中,近半数都是经营超过20年的老字号。安徽阜阳的枕头馍传承人李大姐在镜头前展示祖传模具时,工具上深深的凹痕成为岁月最直观的注脚。节目组刻意避开了商业化的网红美食,转而聚焦这些正在消失的传统手艺,使得每集结尾的字幕卡今日消费XX元不仅呈现亲民价格,更暗含文化抢救的意味。
从技术层面看,这部用GH5相机拍摄的作品堪称草根纪录片的范本。在云南建水豆腐集市的跟拍中,摄影师采用第一视角穿梭于食客之间,蒸汽朦胧的镜头语言让观众仿佛能闻到发酵豆腐的特殊香气。这种沉浸式体验,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美食节目的拍摄伦理——当饼叔蹲在江西瓦罐汤灶台边与老板分食晚餐时,摄像机只是安静记录的第三者。
该片在B站播出时创造的弹幕考古现象尤为有趣。每当出现特色食材,弹幕就会自发科普:宁夏滩羊吃的是甘草所以不膻潮汕牛肉丸要捶打40分钟。这种观众共创的知识图谱,让《小城夜食记》超越了普通饮食节目,成为当代中国县域文化的活态档案。正如片尾饼叔在东北雪夜里咬下冻梨时的感慨:有些味道,注定只能在小城的街灯下找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