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10月播出的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镜头首次全方位聚焦中国抑郁症群体的真实生存状况。这部由史慧和杨楷平联合执导的六集系列纪录片,每集25分钟的篇幅里,既有患者自述的挣扎历程,也有专业医生的科学解读,更有家庭成员陪伴抗郁的温暖故事。
纪录片特别记录了一位化名小林的大学生案例。他在大二时突然失去学习动力,连续两周无法起床,连最爱的篮球都提不起兴趣。经过北京安定医院的确诊,这个曾经开朗的男孩才明白自己不是懒惰,而是患上了中度抑郁症。就像被关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看得见外面的世界,却怎么都触碰不到,小林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主创团队历时18个月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家三甲医院的精神科。镜头捕捉到这样一个细节: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候诊区,早晨7点就排起长队的人群中,不乏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和背着书包的中学生。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中国抑郁症终身患病率达6.8%,但就诊率不足10%。
纪录片第三集专门探讨了青少年抑郁问题。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指出,近年来15-24岁群体的抑郁发病率显著上升,这与学业压力、家庭期待、社交媒体的普及都有密切关联。片中记录的一个典型案例是高中生小雨,她在重点中学保持年级前五名的同时,却长期忍受着失眠和自残冲动的折磨。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不仅呈现问题,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第四集详细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操作原理,通过动画演示了情绪-认知-行为三角模型。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专家团队展示了如何通过正念训练帮助患者打破消极思维循环。
在最后一集中,康复患者的集体绘画治疗场景令人动容。这些曾经被抑郁笼罩的人,用色彩表达着内心的转变。正如导演史慧在采访中所说:我们想展现的不是疾病的黑暗,而是穿越黑暗之后,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在豆瓣获得8.7分的高评价,很多观众留言表示终于看到有人认真谈论这个话题片中某个片段简直就是我的故事。这种共情或许正是对抗抑郁最宝贵的第一步——让沉默的痛苦被看见,被理解,被疗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