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在镜头前氤氲开雾气,纪录片《何以当归》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打开了台湾社会的多维画卷。这部由张竣执导并担任编剧、主演的纪录片作品,以美食为情感纽带,将镜头深入台北夜市的热炒摊、台南老街的百年饼铺、台东部落的小米酒作坊,在117分钟的影像叙事中,完成了从味觉记忆到文化认同的深刻探索。
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在九份经营芋圆店七十年的阿婆。她一边揉搓着地瓜面团,一边讲述祖父从福建带来的制作手艺:小时候总听阿公说,我们的根在海那边,就像这芋圆要揉进地瓜粉才够Q弹。镜头随着她布满皱纹的手指特写到食材的纹理,再切换到福建土楼里正在制作相同点心的老人,两岸共同的文化DNA在食物中不言自明。
制作团队耗时三年跟拍不同群体:从台北金融圈的精英白领到阿里山茶农,从台南的虱目鱼养殖户到桃园航空城的拆迁户。在台中逢甲夜市,导演捕捉到年轻摊主用咸酥鸡和鸡排的差异来比喻两岸关系:就像同一种食材的不同做法,说到底都是中国味。这段充满烟火气的对话,意外成为网络热议片段。
影片特别设置了食物人类学章节,考证了台湾菜系中的移民印记。比如宜兰的糕渣源自福州宴席菜炸糕,屏东的万峦猪脚承袭了客家焖烧技法,而闻名国际的珍珠奶茶,其木薯粉原料的贸易路线,暗合了历史上闽台商贸的海洋网络。这些味觉密码,成为解读两岸文化渊源的生动注脚。
在政治议题的处理上,导演采用百姓视角的叙事策略。高雄渔港的老船长说起两岸渔船在公海相遇时总会交换渔获:政治是岸上的事,在海上我们只认潮水和季风。而新竹科学园的工程师则展示手机里与深圳同事的协作软件:芯片设计图在云端流转时,根本分不清海峡中线。这些真实片段构成了超越意识形态的生活辩证法。
影片尾声定格在除夕夜的家族聚餐场景,不同世代的台湾人围坐在圆桌前,餐桌上的佛跳墙、红蟳米糕、乌鱼子等年菜,每道都承载着跨越海峡的记忆。当90岁的老兵用山东乡音说出想回家看看,而孙女用台语接话阮带阿公坐高铁,这个充满张力的瞬间,恰好诠释了片名当归的双关意味——既是中药里的调和之味,更是文化血脉的必然回归。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