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岁末,一部名为《东向大海》的纪录片悄然登陆央视纪录频道,用三集篇幅为观众揭开了中国东部海域的神秘面纱。这部由黄小裕执导的作品,以每集50分钟的体量,系统性地呈现了我国东海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故事。
与许多宏大叙事的纪录片不同,《东向大海》采用了显微镜式的观察视角。在第一集中,镜头跟随舟山渔民记录了下海捕捞的全过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摄制组特别拍摄到渔民使用传统插网技艺围捕黄鱼的场景——这种源自明清时期的捕捞方式,如今仅存于少数老渔民手中。画面中,银光闪闪的鱼群与橙色的朝阳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海上晨曲。
第二集则将焦点转向海洋科研领域。纪录片详细记录了中科院海洋所在东海进行的透明海洋观测计划。通过布放自主研制的海翼水下滑翔机,科学家们首次获取了东海深层环流的连续数据。片中一个特写镜头令人震撼:潜水器在800米深度拍摄到罕见的深海热泉生态系统,那些依靠化能合成的管状蠕虫,颠覆了人们对生命极限的认知。
制作团队在技术运用上颇具匠心。为拍摄候鸟迁徙的壮观场面,他们使用了6K超高清摄影机配合长焦镜头,在浙江温州湾记录到全球濒危物种黑嘴鸥的越冬场景。解说词中特别提到:这群来自西伯利亚的客人,每年要飞行5000公里来到东海湿地,它们的导航系统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在呈现壮美自然的同时,也不回避发展中的矛盾。第三集真实记录了长江口航道疏浚工程与中华鲟保护的博弈过程。通过采访港口工程师和鱼类学家,展现了人类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寻找平衡点。片中一个细节发人深省:为减少工程对鱼类的声波干扰,施工方专门研发了气泡幕降噪技术,这项创新后来被纳入东亚海域环保标准。
《东向大海》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涨潮时的惊涛拍岸,也有退潮后的滩涂细语。这种节奏恰好呼应了东海本身的气质——既有吞吐日月的气魄,又孕育着最细腻的生命奇迹。作为中国首部系统记录东海区域的纪录片,它用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温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蓝色国土的新窗口。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