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2024)震撼上线:揭秘中国声音背后的故事

当镜头缓缓聚焦在实验室闪烁的粒子探测器上,或是直播间的补光灯下,又或是电影片场的绿幕前,纪录片《扬声》用最朴实的记录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当代中国各领域前沿的窗口。这部由新华社记者张扬担纲主持的系列纪录片,不同于传统的人物访谈,更像是一次次专业领域的深度探厂——从航天工程师桂海潮调试卫星部件的双手,到董宇辉在农产品直播间突然切换的方言话术,镜头捕捉到的都是行业最鲜活的肌肉记忆。

在已曝光的先导片中,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展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的防水漆需要手工涂刷七遍,因为机器喷涂会干扰精密仪器。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与导演郭帆在《流浪地球3》片场反复调整月球表面反光板的偏执如出一辙。纪录片巧妙地将不同领域的职业强迫症并置呈现,让观众看到顶尖从业者共享的精神特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易烊千玺参与的集数,镜头跟随这位青年演员从排练厅到残障儿童公益现场。当他在手语老师指导下,用生硬的手势与听障儿童交流时,画面突然切回他反复揣摩聋哑人角色的监控录像——这种跨时空的蒙太奇,生动诠释了艺术创作与生命体验的共生关系。

制作团队采用了去演播室化的拍摄策略,超过80%场景都在受访者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比如采访航天专家桂海潮时,背景音里不时传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令声;跟拍董宇辉的片段里,能清晰听到直播间倒计时读秒的紧张节奏。这种沉浸式记录让专业话题变得可触可感——当观众看到科学家们为0.001%的数据波动争论不休时,科研就不再是新闻里遥不可及的词汇。

每集结尾设置的声音博物馆环节颇具巧思,收录了各行业特有的环境音:粒子对撞的嗡鸣、电影胶片的转动、直播间订单打印的咔嗒声……这些声音档案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奋进者的集体声纹。正如制片人所说:我们不想做人生导师式的说教,只想呈现专业主义本身的美感——那种把手头事情做到极致的动人光芒。

该纪录片采用周播形式,自2024年8月15日起每周一更新,11集的体量涵盖科技、文化、公益等多个维度。特别的是,每集片尾都附有延伸阅读二维码,扫码可以看到受访者推荐的专业书单和工具手册,这种知识众筹的模式让纪录片产生了长效的社会价值。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