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解释鸿沟》(2024)

在信息爆炸却意义匮乏的当代社会,纪录片《解释鸿沟》如同一场及时的思想甘霖。这部由朱凌卿执导的七集人文纪录片,以每天40分钟的体量,带领观众走进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思维世界。镜头跟随这位被誉为中国最接近苏格拉底的思考者,记录他与诗人西川、人类学家项飙等十余位跨界思想者的对话场景——这些对话可能发生在未名湖畔的石凳上,也可能在某个深夜的书房里,咖啡杯中的热气与思想的温度一同升腾。

影片标题解释鸿沟源自哲学中的经典难题:主观体验与客观描述之间永远存在的断裂。陈嘉映教授在片中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释这个概念:就像你永远无法向先天性盲人解释’红色’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这种解释的困境。导演通过跟拍陈教授在云南乡村小学讲授什么是快乐的课堂,展现了这种鸿沟的现实投影——当城里孩子用玩游戏定义快乐时,山村女孩却说快乐是奶奶咳嗽好转的那个早晨。

影片最具冲击力的段落出现在第三集意义的编织者中。陈教授与神经科学家讨论AI是否具有意识时,镜头突然切回他年轻时在内蒙古插队的黑白照片。画外音里他回忆道:在零下40度的冬夜,我们围着火炉读黑格尔,那时才真正理解,人是用意义对抗寒冷的动物。这种个人史与哲学思考的互文,展现了纪录片独特的叙事魅力。

制作团队采用4K超高清拍摄哲学讨论,创造了奇妙的视觉隐喻:当镜头聚焦陈教授翻阅的《存在与时间》书页时,纸张纤维清晰可见,仿佛在暗示思想也需要这样的微观审视。配乐方面,作曲家将海德格尔故居采集的环境音与古琴旋律融合,在第六集常识的边界讨论中形成独特的听觉空间。

该片在2024年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时引发热议,有观众感叹:看到陈教授在菜市场与摊主讨论’公平’时,突然明白哲学就藏在日常的褶皱里。这种将形而上思考落地于市井生活的表达方式,正是纪录片试图弥合解释鸿沟的创造性尝试——就像陈教授在终集说的:我们不必填平鸿沟,而是要学会在鸿沟上架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