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第二季2024重磅回归!附第一季精彩回顾

当周轶君时隔五年再次背起行囊,镜头对准新加坡教室里的编程机器人、德国森林幼儿园的泥巴工坊、法国中学的哲学辩论课时,《他乡的童年》第二季已然超越单纯的教育观察,成为一扇透视文明基因的棱镜。这部由周轶君与《舌尖上的中国》导演任长箴再度联手的纪录片,延续了第一季对芬兰、日本、印度等六国教育的深度探访,以更广阔的视角捕捉不同土壤里孕育的成长可能性。

在首集新加坡篇中,镜头记录下10岁孩子用Micro:bit设计智能灌溉系统的场景——这个将智慧国愿景写入教育DNA的城邦,学生在科学课上讨论的已是城市热岛效应解决方案。编导特意对比了当地天才教育计划(GEP)与普通课堂的差异,用一名华裔女孩同时参加奥数训练和马来传统舞蹈的日常,折射出这个多元社会对优秀的多元定义。

德国森林幼儿园的跟拍片段令人印象深刻:零下5度的雪天里,5岁幼儿们用树枝搭建庇护所,老师只在孩子试图用打火石时才介入。这种源自自然教育学的理念,与当地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形成奇妙呼应——片中16岁的机械学徒在工厂车间操作数控机床的熟练程度,解释了为何德国青年失业率常年低于6%。

制作团队在法国雷恩一所中学记录的哲学课讨论,意外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片段。当十四五岁的学生争论快乐是否人生的必须目的时,弹幕里飘过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还在背核心价值观。这种教育对比的张力,正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不是简单评判优劣,而是呈现文明土壤与教育果实间的隐秘关联。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创作视角发生了微妙转变:2019年镜头更多聚焦课堂形式创新,而新季更注重挖掘教育理念的社会根系。比如泰国篇不仅拍摄清迈有机学校的稻田数学课,还走访了曼谷贫民窟的社区学堂,揭示佛教适度哲学如何影响整个国家的教育分层。

技术层面,本季采用8K超高清拍摄,新西兰毛利族大地之子学校那段航拍镜头里,孩子们在火山地貌上辨识蕨类植物的场景,每一帧都能作壁纸。但最动人的仍是特写镜头:法国自闭症少年在马术治疗课上露出第一个笑容,或是新加坡科技夏令营里,那个悄悄把机器人改成猫咪喂食器的害羞男孩。

正如周轶君在映后谈提到的:教育不是生产线,而是生态系统。五年前第一季引发的国际教育比较热,如今在第二季中沉淀为更冷静的观察——当德国职校生骄傲展示铣削零件公差达到0.01毫米,当新西兰土著孩子用歌谣记忆祖先迁徙路线,这些画面都在追问:我们究竟要留给下一代怎样的生存智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