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克鲁尼执导的《赛艇男孩》(The Boys in the Boat)将镜头对准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赛艇比赛中那支逆袭的美国草根队伍。这部改编自丹尼尔·詹姆斯·布朗同名纪实文学的影片,用124分钟带观众回到经济大萧条时期,看八个华盛顿大学的穷学生如何用木桨划破命运的冰层。
影片开场就用灰蒙蒙的色调勾勒出1930年代的美国——25%的失业率,排队领救济粮的人群中,机械系学生乔·兰兹(卡勒姆·特纳饰)因为付不起学费,偶然看到赛艇队的招募海报:包食宿。这个真实存在的历史细节,揭示了当时大学赛艇队特殊的选材标准:饥饿感比肌肉更重要。导演克鲁尼特意在特写镜头里展现了队员们磨破的手掌和老茧,这些在造船厂干过活的年轻人,比养尊处优的常春藤选手更适应高强度训练。
赛艇运动的专业细节在片中得到了严谨还原。剧组请来牛津大学赛艇教练全程指导,八人单桨有舵手的赛艇(8+)重达200磅,每分钟划桨40次的节奏,演员们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水上训练。片中那场关键性的普吉特海湾预选赛,摄影机在直升机与跟随艇之间切换,浪花飞溅的俯拍镜头里,可以清晰看到贝壳式划法——这种1930年代特有的技术动作要求队员像打开贝壳般同步展开背部肌肉。
当队伍最终闯入柏林奥运会时,影片的叙事张力转向政治隐喻。纳粹德国为奥运会新建的格吕瑙赛艇场,其混凝土看台至今仍是世界最大赛艇场馆。片中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美国队破旧的木制赛艇赫斯基号停泊在德国队闪亮的铝合金赛艇旁,后者是当时造价高达5000马克的新科技产物(相当于普通工人5年工资)。真实历史中,这支美国队伍确实用二手装备战胜了东道主,但电影淡化了希特勒当场离席的著名插曲,更聚焦于小人物的坚韧。
豆瓣6.分的评分或许反映了影片在艺术创新上的保守——它像赛艇运动本身一样追求精准而非冒险。但那些充满肌理感的细节值得玩味:队员用蜂蜡保养船体时哼唱的伐木工人号子,或是用体温融化结冰船桨的晨训场景,都让这段尘封的体育传奇有了触手可温的质感。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