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8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部来自中东的清新之作《万籁俱寂》(又名《天籁无声》)让国际影坛眼前一亮。这部由伊朗新浪潮代表人物莫森·玛克玛尔巴夫自编自导的作品,以其诗意的镜头语言和独特的音乐叙事,在76分钟的片长里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的听觉世界。
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卡汉姆的10岁盲童,在乐器店打工调音的故事。这个看似简单的设定背后,藏着导演对感知世界的哲学思考。小演员塔赫米内·诺玛托娃用惊人的敏感度诠释了这个角色——当她用指尖轻抚琴弦时,观众仿佛能透过她的皮肤看见声音的振动。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小演员本人就是视障人士,这种真实感让表演更具穿透力。
玛克玛尔巴夫采用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的拍摄方式:全片在塔吉克斯坦实地取景,当地素人演员占比达80%。镜头跟随主角穿梭在砖土结构的古老巷道里,斑驳的墙面上折射着中亚特有的蜜色阳光。当卡汉姆为顾客调试都塔尔(中亚传统乐器)时,摄影机总会给乐器特写,让观众注意到琴箱上手工雕刻的葡萄藤纹路——这些细节无声诉说着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传承。
声音设计是这部电影的革命性突破。获邀担任音效指导的法国工程师皮埃尔·阿德利,创新性地采用了声场分离技术:将环境噪音、人物对白和乐器声轨分层录制。当卡汉姆把耳朵贴在墙壁上时,观众通过骨传导麦克风听到的墙壁私语,实际上是导演在布哈拉古城录制的千年建筑群共振声。这种处理让听觉体验具有了触觉般的立体感。
影片中那个令人难忘的长镜头——盲童在暴雨中寻找走失的雇主,堪称声音蒙太奇的教科书案例。雨滴敲打铁皮屋顶的金属声、远处隐约的雷声、慌乱的呼吸声,通过多普勒效应处理形成空间纵深感。这段7分32秒的戏份没有一句台词,却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感官体验中。柏林电影节评审团特别提到:这是电影史上首次用声音完成三维空间构建。
作为伊朗与塔吉克斯坦的合拍片,影片语言本身就构成隐喻。主角说的塔吉克语、雇主讲的波斯语、偶尔出现的俄语,暗示着中亚地区复杂的文化层积。当不同语言的对话在都塔尔琴声中交织时,恰似丝绸之路上商队驼铃的现代回响。这种文化交响在1998年显得尤为珍贵——当时塔吉克斯坦刚结束内战,影片拍摄地苦盏市尚有未清理的战场遗迹。
豆瓣8分的评价或许源于其超越时代的先锋性。今天重看会发现,片中盲童用声波判断物体距离的手法,与当代自动驾驶汽车的LiDAR技术原理惊人相似。而关于绝对静默是否存在的哲学探讨,又意外预言了21世纪声学污染议题。这些隐藏的现代性,让这部看似古朴的电影历久弥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