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多伦多电影节亮相的伊朗电影《乌龟也会飞》(原名:لاکپشتها هم پرواز میکنند),是导演巴赫曼·戈巴迪用镜头为库尔德难民儿童谱写的一首血色童谣。这部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战争题材作品,以98分钟的片长撕开了伊拉克边境的人道主义伤疤,却用孩童视角让残酷现实显露出荒诞的诗意。
一、地雷上的童年游戏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地雷拆除场景,源自真实的历史背景——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北部边境埋设了约2000万颗地雷。主角卫星(由素人演员索兰·易卜拉欣饰演)带领的儿童拆弹队,原型正是库尔德斯坦地区的地雷童子军。戈巴迪在采访中透露,剧组拍摄时200米外就有未清理的雷区,孩子们表演拆雷动作时根本不需要指导。
特别令人心碎的是片中哑女阿甘的角色设定。这个背着地雷残肢编织的人偶娃娃的少女,其人物原型来自导演在难民营遇到的真实案例——许多库尔德女孩因触雷致残后,会被家人用布条绑住残肢挂在树上展示,以此换取国际组织的救济金。
二、魔幻外壳下的现实隐喻
片名乌龟也会飞这个看似荒诞的意象,实则暗喻着战争中的生存悖论。在库尔德民间传说中,乌龟象征缓慢但坚韧的生命力。影片开场长达3分钟的长镜头里,孩子们拖着废旧卫星天线在雷区奔跑的场景,恰如试图飞行的陆龟——那些本该接收电视信号的金属翅膀,最终成了孩子们换取食物的废品。
导演戈巴迪曾师从阿巴斯,但发展出更粗粝的纪实风格。他坚持使用非职业演员,片中95%的参演者都是真实难民。饰演卫星的小演员在拍摄结束后,确实用片酬买了辆自行车,却在一个月后因触雷身亡——这个残酷的后续,让影片的魔幻叙事突然有了锥心的现实重量。
三、跨国制作的困境与突破
这部由伊朗、法国、伊拉克三国合拍的作品,拍摄过程本身就是场冒险。由于库尔德地区局势动荡,剧组常要面对突如其来的炮火袭击。某个雨天,拍摄用的35mm胶片因潮湿受损,戈巴迪不得不将错就错,用这段报废素材剪出了全片最震撼的雨中拆雷段落。
影片中穿插的萨达姆铜像倒塌新闻画面,是剧组在2003年实拍的珍贵影像。当时戈巴迪冒险穿越交战区,用隐藏摄像机记录下库尔德人围观独裁者象征陨落的真实反应,这些镜头后来成为见证历史的文献资料。
当卫星最后抱着阿甘的人偶走向雷区时,镜头突然切到一群放风筝的孩子——这个被戈巴迪称为库尔德式希望的结尾提醒我们:在战火纷飞的土地上,童真与残酷永远是一体两面。正如豆瓣网友@冰山的比喻:这不是电影,这是用摄影机从伤口里挖出来的弹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