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柏林电影节亮相的秘鲁电影《穿岩破云》(Raíz),以克丘亚语原住民少女的求学之路为切口,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安第斯山文明的窗口。导演佛朗哥·加西亚·韦塞拉采用近乎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镜头跟随13岁牧羊女保拉(Nely Huayta Cutipa饰)每天徒步四小时往返学校的真实经历,在海拔4000米的库斯科山区展开了一幅当代秘鲁的社会图景。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羊驼群与花岗岩山体,不仅是环境背景,更是克丘亚人精神世界的隐喻。保拉放牧时哼唱的古老民谣《山鹰之歌》,实际源自印加帝国时期的祭祀音乐,这种口传文化在当代秘鲁乡村仍保持着惊人生命力。导演特意选用非专业演员——当地牧民的女儿Nely Huayta Cutipa出演主角,她布满冻疮的双手和褪色的传统服饰,都是高原生活的真实印记。
影片最具冲击力的段落发生在保拉遭遇暴风雪时。剧组在零下15度的实景拍摄中,完整呈现了克丘亚人应对极端天气的生存智慧:用羊驼毛编织的unku斗篷御寒,咀嚼古柯叶维持体温。这些细节来自编剧团队长达两年的田野调查,他们发现当地70%的学龄儿童仍面临与保拉相似的求学困境,其中最远的学校需要穿越海拔差达1500米的峡谷。
智利合拍方带来的先进航拍技术,让影片获得了令人屏息的俯视镜头——当保拉的身影在云雾缭绕的山脊变成一个小点时,现代教育体系与原住民传统的冲突被具象化。这种视觉震撼在柏林首映时引发热议,评委会特别称赞其用诗意的影像完成了人类学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全片三分之二对白使用克丘亚语,这在秘鲁电影史上尚属首次。语言学家指出,片中保拉与祖父对话时使用的动词变位,保留了16世纪印加语言的语法特征。这种语言保护意识与影片主题形成巧妙互文,正如制片人所说:当保拉在电影结尾第一次用西班牙语写下自己名字时,那不是文化妥协,而是文明延续的新可能。
目前该片已入选秘鲁申奥片候选名单,其83分钟的片长恰好是保拉现实中学路程的时间。这种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完美重合,或许正是影片打动国际影坛的关键所在。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