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导演武国越的镜头下,《绿地黄花》(2015)如同一幅用阳光与蝉鸣绘就的水彩画。这部改编自作家阮日映同名小说的电影,将观众带回到1980年代的越南中部乡村,透过14岁少年阿韶的视角,展现了物质匮乏年代里最丰盈的童年记忆。
影片中那对性格迥异的兄弟令人印象深刻——哥哥阿韶敏感内向,弟弟阿祥活泼莽撞。导演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这对兄弟的互动:当阿祥为偷吃祭品向神明忏悔时,阿韶悄悄替他吃掉剩下的食物;暴雨夜里兄弟俩挤在蚊帐中分享秘密,竹床下的蟋蟀声与雨声交织成最天然的摇篮曲。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让观众仿佛能闻到银幕里飘来的青草香。
电影对越南乡村的还原堪称人类学标本。从茅草屋的构造到竹制捕鱼器,从祭祖仪式到田间劳作,每个场景都浸透着真实的时代气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民俗元素:阿韶母亲用香蕉叶包裹的饭团,老人们用竹筒抽的水烟,以及贯穿全片的越南民谣《看见绿草上的黄花》,这些文化符号共同构建了一个正在消逝的传统世界。
影片中那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堪称神来之笔。当阿祥在风雨中失踪,整个村庄举着火把搜寻的场面,将越南人同村如一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阿韶最终在河滩找到弟弟时,两人在晨曦中相视而笑的画面,让银幕前的观众都感受到了超越言语的兄弟羁绊。
这部电影的摄影风格让人想起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但又有独特的越南韵味。长镜头里金黄的稻田与深绿的远山构成层次分明的色块,手持摄影捕捉到孩子们奔跑时飞扬的衣角。当镜头掠过雨季积水的操场,倒影中的云朵仿佛也带着东南亚特有的湿润感。
《绿地黄花》在2015年越南奥斯卡(金风筝奖)上包揽最佳影片、导演等五项大奖,并代表越南参选第8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部没有宏大叙事的童年史诗证明: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往往藏在最平凡的日常里。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