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戛纳电影节亮相的巴西纪录片《幽灵肖像》(原名:Retratos Fantasmas)像一封写给电影艺术的情书,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以私人化的视角,带领观众穿梭于巴西累西腓市的废弃影院与记忆迷宫。这部获得豆瓣7.7分的作品,巧妙地将城市考古与电影史缝合,那些斑驳的放映厅墙壁仿佛仍在低语着往日的喧嚣。
【胶片里的城市记忆】
门多萨延续了前作《巴克劳》中对空间诗学的探索,这次他将镜头转向自己成长的电影圣地。影片中特别聚焦了累西腓市具有86年历史的艺术影院圣路易斯——这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曾放映过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如今却沦为鸽子栖息的废墟。导演用手机拍摄的4:3画幅与现代数字影像交织,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当索尼娅·布拉加(《蜘蛛女之吻》主演)站在破败的座椅间朗诵台词时,现实与记忆的界限彻底模糊。
【幽灵的显影术】
影片采用三重结构展开:第一部分像城市纪录片,用谷歌地球的卫星视角扫描电影院遗址;第二部分突然转入家庭录像,门多萨展示母亲珍藏的16mm胶片;第三段则变成迷影散文,托尼·柯蒂斯1959年访巴的新闻片与当地影迷的追星日记并置。这种实验性叙事引发有趣现象——在巴西本土放映时,年轻观众为历史影像惊叹,而老年观众则在黑暗中轻声跟读台词。
艺术指导Joselice Jucá的细节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当镜头扫过霉变的电影海报时,特意保留了下缘1987年洪水损毁的档案馆标签;梅芙·金琴丝饰演的引座员角色,其制服纽扣竟是从某家已倒闭影院的工作服上真实回收的。这些物质痕迹让幽灵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数字时代的乡愁】
门多萨在访谈中透露,片中那个反复出现的废弃胶片盒,实际装着他在电影学院拍摄的毕业作品。这种自我指涉让纪录片超越怀旧,成为对影像本质的追问——当流媒体平台吞噬了90%的巴西独立影院,那些承载集体记忆的物理空间该何去何从?影片结尾处,一群孩子在拆迁中的影院玩VR游戏,虚拟与现实的光影在他们脸上跳动,构成这个时代最矛盾的隐喻。
正如香港译名我和巴西电影的二三事暗示的,这不仅是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更是一场跨越六十年的文化招魂仪式。当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生锈的放映机齿轮上,观众突然理解:那些所谓幽灵,不过是未被妥善安放的集体记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