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6岁的珍·古道尔第一次踏上坦桑尼亚贡贝河畔的热带雨林时,这个没有大学文凭的英国姑娘或许没想到,她将彻底改变人类对灵长类动物的认知。2017年的纪录片《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通过尘封半个世纪的影像,带我们回到那个科学史上的关键时刻——1960年,手握笔记本的珍正蹲在灌木丛中,目睹黑猩猩大卫娴熟地用树枝掏白蚁。这个画面不仅颠覆了只有人类会制造工具的论断,更让《国家地理》资助她的路易斯·利基博士惊呼:我们现在必须重新定义工具,重新定义人类!
导演布莱特·摩根从档案馆打捞出的珍贵素材里,藏着许多这样的科学闪光点。有一段16mm胶片记录下珍与黑猩猩弗洛家族相处的日常:她模仿黑猩猩咀嚼树叶的声音,逐渐被群体接纳;她发现黑猩猩会拥抱、亲吻甚至发动战争,这些情感表达与人类社会惊人相似。特别动人的是1971年拍摄的片段——母猩猩弗林特在母亲去世后绝食而亡,这个关于动物 grief(悲痛)的实证研究,后来成为动物行为学经典案例。
影片用平行叙事展现科学探索背后的艰辛。在男性主导的学术圈里,珍的初期研究被嘲讽为小姑娘过家家。镜头扫过她早期的野外装备:二手望远镜、帆布背包和母亲缝制的简易帐篷。当同期科考队员穿着专业制服时,珍总是一袭衬衫配马尾辫,这种非专业形象反而让她更容易被黑猩猩接受。菲利普·格拉斯创作的配乐在此处巧妙运用不安定的弦乐,暗示着主流科学界对她的质疑。
随着时间推移,胶片色调从60年代的棕褐色逐渐转为70年代的彩色,珍的角色也从观察者转变为保护者。1986年芝加哥学术会议上,她播放的盗猎影像震惊四座:画面里失去手掌的黑猩猩残肢,促使她成立根与芽环保组织。导演特别插入2002年联合国会议的纪实画面——身着蓝衬衫的珍与各国政要握手,此时她已从丛林科学家蜕变为全球环保象征。
影片结尾处,年过八旬的珍在贡贝河畔的夕阳中轻声说道:每只黑猩猩都是独特的个体,就像我们每个人。这句话呼应着开篇年轻珍的田野笔记,构成一个震撼的时空回环。正如《卫报》影评指出,这部纪录片最伟大的成就是让我们看到:科学发现从来不只是冰冷的数据,更是研究者用生命书写的诗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