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影灯亮起,手术刀划开皮肤的那一刻,《中国医生》用镜头带我们走进了中国医疗系统最真实的战场。这部2019年播出的医疗纪录片之所以能获得豆瓣9.2的高分,正是因为它摒弃了传统医疗剧的戏剧化套路,用最朴实的记录方式展现了白色巨塔里的生命故事。
摄制组历时两年跟踪拍摄,足迹遍布南京鼓楼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六家三甲医院。在心血管外科、急诊科、妇产科等最具代表性的科室里,镜头捕捉到的不仅是惊心动魄的抢救场面,更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医生连续工作36小时后颤抖的双手,家属在手术室外啃着冷掉的包子,新生儿第一声啼哭时医护人员的会心一笑。
在南京鼓楼医院,我们跟随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见证了心脏拆弹部队的日常。一个23岁的马凡综合征患者需要接受全球仅少数医生能完成的全主动脉置换术,摄像机记录下王医生穿着30斤重的铅衣在介入手术室站了17个小时的全过程。手术成功后,这位常年戴着颈托工作的医生却说:我们不过是在和死神抢人,抢赢是运气好。
纪录片特别关注医患关系的复杂性。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朱良付医生,一边要面对脑卒中患者家属治不好就是你害的的指责,一边仍坚持每天工作到深夜。镜头捕捉到他接诊时的特殊习惯——总会把听诊器捂热再接触患者皮肤。这些细节让观众看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背后,是同样疲惫的普通人。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采用零解说的叙事方式,完全依靠现场原声和人物对话推进。在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只有监护仪的滴答声和早产儿微弱的哭声,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让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更具冲击力。
从医学生到资深专家,从门诊室到手术台,《中国医生》构建起中国医疗系统的立体剖面。当80岁的眼科医生仍坚持每天做8台白内障手术,当90后住院医师在值班室里边吃泡面边复习病历,这些画面都在提醒我们:所谓的白衣天使,不过是穿着白大褂的凡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生命之光。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