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镜头缓缓掠过贵州层峦叠嶂的喀斯特山峰,纪录片《这一站,贵州》(2022)用8集篇幅揭开了中国西南这片神秘土地的多维画卷。由程工、胥峥等五位导演联合执导的这部作品,不仅延续了程工团队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展现的人文洞察力,更通过贵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双声道叙事,让观众听见了土地最本真的声音。
在荔波小七孔的古桥上,镜头记录下一位布依族老人用枫香染技艺制作传统服饰的全过程。这种用枫树脂作防染剂的古老工艺,需要经过17道工序才能完成——摄制组用延时摄影完整呈现了布料从浸染到晾晒的色彩蜕变,就像把六百年的非遗传承压缩成一首视觉诗。
纪录片特别设置了地书章节,通过地质学家汪啸风的科考视角,解密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成因。3D动画还原了2.5亿年前三叠纪时期,这片土地如何从特提斯洋底隆起为高原。在平塘天眼基地,镜头捕捉到科学家们借助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时屏息凝神的瞬间。
最动人的莫过于对桥梁博物馆的呈现。在北盘江大桥施工现场,工程师们需要应对峡谷间瞬时风速达10级的挑战。摄制组采用无人机穿云拍摄,记录下这座世界最高桥墩(269米)如何像钢铁榫卯般咬合两岸的喀斯特岩壁。而在20公里外的坝陵河大桥,蹦极爱好者从370米跳台跃下的身影,与苗族山民赶着牛群从明代古桥走过的画面形成奇妙互文。
在雷山县的千户苗寨,观众会跟着镜头参加一场完整的鼓藏节。13年才举办一次的祭祖大典上,头戴银牛角的苗族姑娘跳起铜鼓舞,而巫师吟诵的古歌里,竟藏着蚩尤部落迁徙的密码。摄制组采用360度环绕拍摄,让祭坛上12道牛角酒组成的酒阵产生沉浸式视觉效果。
从夜郎古国的青铜器到大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阵列,纪录片用45分钟×8集的体量,完成了一场时空折叠的影像实验。当最后一集酸汤里的宇宙中,侗族姑娘在银河下唱着蝉之歌,而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正将信号传向光年之外时,你会突然理解——贵州这片土地,本就是连接古老与未来的超级接口。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