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百味》1-2季全集:探索中国江河美食文化(2024-2025)

当镜头掠过鸭绿江畔的晨雾,一叶小舟正划开水面,船头站着身穿传统朝鲜族服饰的老渔夫。这是纪录片《一江百味2·鸭绿江篇》(2025)的开场画面——短短12分钟的片长里,制作团队用8集篇幅,将这条界河两岸的烟火气浓缩成令人回味的文化盛宴。

作为《一江百味》系列第二季,制作组延续了以河流为餐桌的独特视角。相比第一季长江流域的广博,本季聚焦中朝边境的鸭绿江,摄影机就像一双好奇的眼睛:在集安早市记录现压的朝鲜族冷面如何裹上秘制辣酱;潜入冬季冰层之下,拍摄渔民传承百年的冰下挂网技艺;甚至跟随跨境贸易商,见证丹东港满载海鲜的货轮如何将一江之味送往全国餐桌。

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集《江畔酵缸》。镜头深入长白山区,75岁的金阿妈妮正在翻动她120斤重的传统辣白菜缸。制作组用微距镜头捕捉乳酸菌发酵时细微的气泡变化,配合微生物学家解说,原来每克泡菜含有一亿个活性益生菌。我们朝鲜族有句话:泡菜缸里藏着家族的呼吸。金阿妈妮擦拭陶缸的动作,仿佛在抚摸活物。

技术层面也有突破。为拍摄跨国界河流的全貌,团队首次启用中朝双线拍摄。无人机从吉林集安起飞,跨江拍摄对岸朝鲜惠山的耕作场景时,镜头语言始终保持克制的观察者姿态。这种处理既呈现了完整的流域生态,又巧妙规避了敏感的地缘话题。

在美食纪录片扎堆的当下,《一江百味》系列始终保持着去网红化的清醒。总导演李明哲在采访中提到:我们不追求’打卡同款’,而是想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饮食智慧。比如第五集记录的木帮鱼宴,拍摄了最后几位会制作传统桦树皮鱼篓的老匠人——这种不用一根铁钉的容器,能让江鱼在运输中保持三天鲜活。

从已释出的预告片看,本季在叙事节奏上更加从容。每集虽只有12分钟,但通过4K-HDR技术和杜比全景声,观众能清晰听见冰镐凿穿江面的脆响,闻到炭火炙烤明太鱼的焦香。这种沉浸感,或许正是短视频时代里纪录片找到的新平衡——既保持专业深度,又不失传播活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