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1-4季全集:揭秘国宝背后的千年历史故事

当宋徽宗的《瑞鹤图》在荧幕上展开时,仿佛能听见仙鹤振翅的声响。这部打破常规的文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每集5分钟的微距镜头,让沉睡千年的文物突然有了呼吸。从2018年第一季开播到2022年完结,100件国宝在镜头前完成了一场跨越八千年的接力对话。

制作团队采用了一种文物自述的独特视角。比如那顶金丝翼善冠,镜头贴着0.2毫米的金丝游走,画外音却用现代口吻说:我是万历皇帝的’潮品’,用518根0.2毫米金丝编成,相当于你们现在的限量版联名款。这种处理让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突然有了网红气质。

在泉州湾后渚港宋代福船那集,摄制组特意等到退潮时分拍摄。镜头扫过船舱里残留的南洋香料时,解说词写道:我肚子里装着2.4吨香料,相当于北宋年间200户中产家庭一年的消费量。制作人徐欢透露,他们曾用CT扫描这艘古船,在船板接缝处发现了当时最先进的鱼鳞搭接工艺。

最令人称道的是对《黄州寒食帖》的呈现。摄制组用4K超微距摄影拍出了苏轼笔锋里的情绪颗粒——那些洇开的墨迹被解读为被贬黄州第三年的眼泪,而突然加重的哭途穷三字笔触,则被比喻成现代人发朋友圈时连打的三个感叹号。

第四季中出现的敦煌《朝元图》,制作团队开发了特殊的穹顶摄影系统。当镜头沿着22米长的壁画缓缓推进,314个神仙衣袂上的金箔在光影中浮动,弹幕里飘过这才是最早的元宇宙的感叹。考古顾问团队为此专门考证出,画中每平方厘米竟有48笔描金。

这些5分钟的短片背后是平均72天的制作周期。景德镇观音像那集,摄影师为捕捉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质感,尝试了27种布光方案。最终在某个清晨6点的自然光下,拍出了菩萨衣襟上像月光洒在青瓷上的独特光泽。

从第一季25件文物到第四季的科技主题,纪录片完成了一次从物到人的叙事进化。当AR技术还原出陈国公主黄金覆面下的少女面容时,弹幕突然安静——那张辽代契丹贵族女孩的脸,正隔着千年冲观众眨眼。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