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问世的法国纪录片《愚公移山》堪称西方观察中国的里程碑之作。这部由纪录片之父尤里斯·伊文思与伴侣玛索琳娜·罗尔丹历时5年打造的12集鸿篇巨制,以总时长12小时的体量,为世界呈现了特殊时期中国社会的立体剖面。
影片标题取自《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这个选择本身就充满深意——正如83岁高龄的伊文思所说:中国人民正在用集体力量完成比移山更伟大的事业。这位从1938年就拍摄《四万万人民》记录中国抗战的导演,此次采用更微观的视角,用摄影机搭建起中西对话的桥梁。
在《上海第三医药商店》单元中,镜头捕捉到这样的细节:药师用算盘计算药价时,玻璃柜台倒映着排队群众的布鞋;《渔村》里渔民修补渔网的粗粝双手,与背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标语形成奇妙呼应。这些未经修饰的画面,让西方观众第一次看到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球的故事》这集:北京三十一中的学生们为是否处罚打碎玻璃的球员展开辩论,稚嫩面孔上认真的表情,意外成为民主生活教育的生动注脚。这种真实场景的感染力,远超任何宣传文案。
技术层面来看,拍摄团队使用当时最轻便的16mm摄影机,才能完成像《北京杂技团练功》中那样灵活的跟拍。胶片上保留的粗颗粒质感,反而强化了历史真实感。这种直接电影的拍摄理念,影响了后来无数纪实作品。
如今在豆瓣保持8.8高分的这部作品,其价值早已超越纪录片本身。正如电影学者戴锦华评价:这些影像既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也是伊文思留给中国的礼物。当我们在迅雷云盘重温这些画面时,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跨越文化的理解方式。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