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莱坞遇上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茱丽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00年上映的《情字路上》(原名Mohabbatein)给出了令人难忘的答案。这部由Aditya Chopra执导的经典作品,不仅集结了印度影坛两大传奇——宝莱坞皇帝沙鲁克·汗和印度教父阿米特巴·巴强,更用3小时36分钟的视听盛宴,诠释了爱情与传统的永恒博弈。
影片故事发生在古鲁库尔这所精英男校,严苛的校长纳拉扬(阿米特巴·巴强饰)推行着纪律高于一切的铁律,尤其禁止学生谈恋爱。这个角色的塑造令人联想到印度传统的家长式权威,其原型部分取材于导演在德里公立学校的真实经历。当新来的音乐老师拉詹(沙鲁克·汗饰)带着三个陷入热恋的学生,用吉他、情诗和歌舞向校规发起挑战时,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产生了惊人的戏剧张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那段经典的雨中歌舞《Humko Humise Chura Lo》。在西方观众看来可能觉得突兀的歌舞场面,实则是宝莱坞电影的基因密码——这段长达8分钟的场景动用了150名舞者,通过湿纱丽飞扬的视觉效果,将年轻人压抑的情感释放得淋漓尽致。这种用歌舞叙事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的《印度母亲》。
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是它对印度当代青年困境的关照。三个爱情支线中,维克拉姆与女仆之女的跨阶级之恋尤其引发热议。在种姓制度余温尚存的印度社会,这种设定堪称大胆。而沙鲁克·汗饰演的拉詹老师,其背后隐藏的悲剧爱情故事,则巧妙呼应了校长丧女的往事,揭示了极端保守主义的创伤根源。
尽管上映时遭遇部分评论家过于理想化的批评,但影片最终以12.5亿卢比(约合当时2700万美元)的票房证明其价值。这个数字放在今天相当于宝莱坞A级制作的体量。更难得的是,它成功打破了当时动作片当道的市场格局,为后来的《青春无敌》等爱情片开辟了道路。
二十年后再看,《情字路上》那些长达三分钟的深情特写、突然转入的歌舞段落,或许已不符合当下快节奏的观影习惯。但片中爱能战胜一切的朴素信念,以及印度电影特有的浪漫主义表达,依然能让全球观众会心一笑。正如片中反复出现的对白:没有爱的人生,就像没有旋律的歌曲——这或许就是宝莱坞经久不衰的魅力密码。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