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当欧洲战场硝烟尚未散尽时,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用残存的胶片和简陋设备,在真实的战争废墟中完成了这部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影片中破碎的罗马街道并非布景,而是盟军解放罗马后满目疮痍的实景——德军撤退时炸毁的桥梁、弹痕累累的墙面,都成为最震撼的道具。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蓝本:1944年罗马抵抗运动领袖唐·莫罗西尼神父被纳粹处决。银幕上,阿尔多·法布里齐饰演的皮埃尔神父在就义前拒绝蒙眼,对行刑队说请瞄准我的心脏的经典场景,正是历史的重现。而安娜·马尼亚尼饰演的未婚妈妈奔袭三百米追逐被捕爱人的长镜头,后来被法国《电影手册》评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表演瞬间。
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传奇。由于战时物资匮乏,剧组不得不使用过期胶片,这意外造就了画面粗粝的纪实质感。费里尼(当时还是编剧助理)在回忆录中提到,有场戏拍到一半遭遇真实交火,演员们本能地扑倒在地——这些反应被保留在成片中。影片混用意大利语、德语甚至拉丁语对白,真实还原了被占领时期的多语言环境。
技术层面,罗西里尼开创性地采用非职业演员与专业演员混搭。饰演面包师傅的马塞洛·巴格利埃罗现实中就是位面包师,他面对审讯时颤抖的双手,来自真实战俘营的经历。这种纪录片式表演后来深刻影响了全球电影美学,从法国新浪潮到伊朗新电影都能看到其影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纳粹军官的扮演者Harry Feist确实是前纳粹党员,这位奥地利演员战后转型的银幕形象,成为电影史最耐人寻味的戏外戏。而那个被孩子们用石块追打的叛徒角色,其原型在1950年代被意大利民众认出,最终在舆论压力下移居南美。
这部用生命浇筑的电影,在1946年首届戛纳电影节便斩获最高奖。评审团特别指出:这不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它就是战争本身。正如片中那个著名的结尾——目睹神父遇害的孩子们沉默着走回罗马城区,摄影机缓缓升起,圣彼得大教堂圆顶在晨曦中浮现——这个镜头后来成为电影学院教材中希望叙事的经典范例。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