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映的英国历史传记片《玛丽女王》将镜头对准了16世纪欧洲最富戏剧性的权力博弈——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传奇纠葛。这部由乔西·洛克执导的作品,凭借西尔莎·罗南与玛格特·罗比两位新生代实力派的精彩演绎,为这段尘封的历史注入了现代视角。
影片改编自约翰·盖获普利策奖的传记文学,编剧博·威利蒙(《纸牌屋》主创)大胆采用了双女主叙事结构。玛丽在1561年以18岁寡妇身份从法国返回苏格兰,而比她年长9岁的伊丽莎白正深陷英格兰宗教改革的漩涡。两位女王的命运通过使臣往来、密函传递不断交织,最终在约克郡那场著名的隔空会面中达到戏剧高潮——历史记载中她们终生未曾真正相见。
制作团队在考据上颇费心思:玛丽标志性的红色假发参照了卢浮宫藏品,苏格兰高地的外景拍摄刻意避开了现代建筑。但影片最引人注目的,是突破性地呈现了16世纪女性统治者的困境。当玛丽第三次婚姻引发叛乱时,议会质问:哪个君主会容忍妻子挑战丈夫权威?这句台词直指当时社会对女性执政的深层偏见。
不过影片也引发史学界争议,比如将玛丽与侍女李修女的关系演绎为同性暧昧。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指出:这种处理虽具戏剧张力,但玛丽实际更可能通过联姻巩固权力。豆瓣6.4分的评价也反映出观众对历史改编作品的两难期待——既要忠于史实,又需艺术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服装设计亚历山德拉·拜恩(《年轻的维多利亚》奥斯卡得主)用服饰构建了精妙的权力语言:玛丽鲜艳的欧陆风格裙装与伊丽莎白僵硬的英格兰束腰形成视觉对抗,当玛丽逃亡英格兰时,褪色的衣裙暗示着权力的流转。这些细节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可感。
作为都铎王朝影视宇宙的新成员,该片与《伊丽莎白》(1998)、《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2008)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当片尾玛丽走向断头台时,镜头定格在她脖颈后的刺青En ma fin est mon commencement(我死即我生)——这句出自真实历史记载的箴言,或许是对这位传奇女王最诗意的注脚。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