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声》2018:音乐与救赎的挣扎,豆瓣5.6分争议解读

2018年上映的音乐剧情片《光之声》(Vox Lux)是导演布拉迪·科贝特继《战前童年》后的第二部长片作品。这部颇具野心的作品以21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为背景,通过流行歌手塞莱斯特(娜塔莉·波特曼饰)的成名历程,探讨了创伤、名利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关系。

影片采用章节体叙事,开篇就展现了令人震撼的校园枪击事件——1999年,13岁的塞莱斯特(拉菲·卡西迪饰)在枪击案中幸存,随后与姐姐创作悼念歌曲意外走红。这个设定明显影射了美国频发的校园枪击事件,特别是2012年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后,社会对创伤疗愈的关注。导演科贝特在接受《好莱坞报道者》采访时表示:我想探讨的是,集体创伤如何被商业化,以及受害者如何被塑造成文化偶像。

影片第二幕跳转至2017年,已成流行天后的成年塞莱斯特(娜塔莉·波特曼饰)面临着事业危机和个人困境。波特曼的表演极具张力,她完美诠释了一个被名利异化的明星——染着夸张金发,言行乖张,却又透露出脆弱本质。这个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布兰妮·斯皮尔斯等真实明星的遭遇,展现了娱乐圈如何吞噬一个创伤幸存者。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音乐由澳洲著名音乐人Sia创作,配乐巧妙融合了00年代流行乐与电子元素。特别是片中虚拟单曲《Wrapped Up》的创作,制作人透露是刻意模仿了早期布兰妮和麦当娜的风格,以此呼应影片对千禧年流行文化的审视。

尽管有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的光环加持,影片最终在豆瓣仅获得5.6分。影评人普遍认为,导演过于风格化的叙事(如突然插入的新闻纪录片片段)和模糊的主题表达造成了观影门槛。《卫报》评论称:科贝特试图塞进太多议题——恐怖主义、媒体暴力、明星异化,结果每个都没说透。不过也有观众赞赏其大胆的实验精神,特别是波特曼癫狂又令人心碎的表演。

作为一部具有社会批判意识的音乐电影,《光之声》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出的问题:当创伤成为消费品,当受害者变成娱乐偶像,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救赎究竟在何方?影片结尾塞莱斯特在演唱会上的爆发性演出,留给观众的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思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