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上映的德国电影《M就是凶手》是影史第一部连环杀手题材的心理惊悚片,由表现主义大师弗里茨·朗执导。这部黑白经典不仅开创了犯罪类型片的先河,更通过一个儿童杀手的故事,折射出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的集体焦虑。
影片开场就充满戏剧张力:柏林街头接连发生儿童失踪案,空荡荡的气球缠绕在电线杆上,母亲呼唤孩子的回声在楼道间回荡。这些极具象征意味的镜头,配合着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中《在山魔宫中》的旋律,营造出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刻意避免展现任何暴力场面,仅用留白手法就让观众感受到深入骨髓的恐惧。
彼得·洛塑造的杀手汉斯·贝克特成为影史经典形象。他总是不自觉吹着《山魔宫殿》的口哨,这个细节取材自真实案件中的杜塞尔多夫吸血鬼彼得·库尔滕。当黑帮与警察同时展开追捕时,导演用平行蒙太奇展现了体制内外两种正义的荒诞对比——地下法庭的审判场景,俨然是纳粹崛起前德国司法体系的黑色寓言。
影片中那个被粉笔标记M的杀手风衣,启发了后世无数犯罪片。《七宗罪》《沉默的羔羊》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而用气球象征受害儿童的创意,更被日本导演黑泽明在《天国与地狱》中致敬。这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电影语言,让本片在90年后仍被列为AFI百年百大惊悚电影第23位。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弗里茨·朗的妻子特娅·冯·哈堡作为编剧之一,将当时轰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吸血鬼等多起真实案件融入剧本。这种将社会新闻升华为艺术表达的手法,比美国《公民凯恩》早了整整十年。当凶手在法庭上喊出我必须这么做时,银幕前的观众与银幕中的市民同样面临道德困境:我们究竟在惩罚罪恶,还是在宣泄恐惧?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