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上映的《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堪称美国影史最具冲击力的婚姻寓言。这部改编自爱德华·阿尔比同名舞台剧的电影,由当时刚转型导演的迈克·尼科尔斯执导,将两对夫妻在一个酗酒之夜的心理博弈,拍成了一部令人窒息的婚姻解剖课。
影片最令人惊叹的是伊丽莎白·泰勒的颠覆性表演。当时34岁的她不惜增重、化老妆出演52岁的玛莎,这个满嘴尖酸刻薄却又内心脆弱的大学教授妻子。与她现实中的丈夫理查德·伯顿(饰演乔治)的对手戏充满火药味,两人在片中互相羞辱的场面,据说有不少即兴发挥的段落。这种戏如人生的演绎,让影片获得13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赢得5项),其中泰勒第二次摘得影后桂冠。
电影背景设定在60年代美国大学城,通过新老两对夫妻的对比,暗喻代际价值观冲突。年轻夫妇(由乔治·席格和桑迪·丹尼斯饰演)代表的战后理想主义,与中年夫妇扭曲的婚姻关系形成强烈反差。片中反复出现的弗吉尼亚·伍尔芙暗指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婚姻观念的瓦解——就像伍尔芙笔下那些精神崩溃的角色,主角们也在酒精和谎言中逐渐崩溃。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大胆突破了当时好莱坞的审查制度。制片方华纳兄弟为保留原作中的粗口和性暗示,不惜采用无制片厂标记的特殊发行方式。片中收拾餐具的隐晦性暗示、玛莎那句著名的我诅咒你呼吸的空气,都成为影史经典瞬间。131分钟的片长几乎完全在深夜场景中展开,这种密闭空间的压迫感,后来被许多心理惊悚片效仿。
该片在拍摄时也充满戏剧性:泰勒和伯顿当时正深陷婚外恋丑闻,片场经常爆发真实争吵;尼科尔斯坚持用黑白胶片拍摄,强化了人物关系的阴暗面;阿尔比亲自修改剧本,将原剧结尾的曙光改为更绝望的晨雾场景。这些创作选择使影片超越了普通家庭伦理剧,成为解剖人性阴暗面的手术刀。
时至今日,片中真相与幻觉的主题依然发人深省。当乔治说出现在我们必须学习在没有幻觉的情况下生活时,道破了现代婚姻最残酷的真相。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仍在IMDb保持8.0的高分——它撕开恩爱表象的勇气,至今令人震撼。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