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戛纳电影节上,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流亡期间完成的《乡愁》(Ностальгия)首映即引发轰动。这部意大利与苏联合拍的杰作,不仅让塔可夫斯基获得最佳导演奖,更成为其艺术电影三部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作品。
影片讲述苏联诗人安德烈·戈尔恰科夫(奥列格·扬科夫斯基饰)为撰写18世纪俄国音乐家传记而来到意大利托斯卡纳,却陷入精神困境的故事。在潮湿的温泉小镇巴尼奥·维尼奥尼,他遇到被当地人视为疯子的多米尼克(厄兰·约瑟夫森饰),这个执着于拯救人类的偏执狂,竟成为诗人理解故土与自我的一面镜子。
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构建了精妙的双重镜像:多米尼克在罗马广场的演讲戏,与诗人最终手持蜡烛穿越圣凯瑟琳湿地的长镜头形成互文。那个持续9分钟的单镜头里,摇曳的烛火与诗人的喘息声交织,成为电影史上最震撼的乡愁意象——正如导演所说:这不是对地理故乡的思念,而是对精神原乡的追寻。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视觉符号充满深意:破败的农舍象征记忆的碎片,弥漫的雾气代表认知的边界,而贯穿全片的水元素(雨水、温泉水、积水)则暗喻时间的流动性。其中多米尼克自焚时手持铃铛站在雕塑上的场景,灵感源自导演在意大利采风时看到的真实雕塑《忧郁》,这种将艺术史元素融入叙事的做法,展现了塔可夫斯基深厚的文化底蕴。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采用意大利语和俄语双语对白,语言隔阂造成的疏离感被放大为文化认同的焦虑。1982年拍摄期间,塔可夫斯基得知苏联政府拒绝延长他的护照有效期,这种被祖国抛弃的切身体验,使电影中的乡愁主题更具痛感。扬科夫斯基的表演精准捕捉到这种复杂情绪,当他用俄语念诵特瓦尔多夫斯基的诗歌时,声音里的颤抖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流亡者的精神撕裂。
在电影结构上,塔可夫斯基打破线性叙事,通过梦境、回忆与现实的三重交织,创造出独特的诗电影语法。其中诗人梦见俄罗斯乡村的段落,采用褐黄色调与意大利场景的冷蓝色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色彩心理学运用后来影响了包括索科洛夫在内的众多导演。
《乡愁》在豆瓣获得9.1分的高评价,不仅因其艺术成就,更因它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困境。有影评人指出,当多米尼克说真正的乡愁是意识到我们永远无法回到那个其实从未存在过的地方时,道破了现代人精神漂泊的本质。这部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杰作,如今看来更像是对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危机的预言。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