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2年的欧洲影坛,罗曼·波兰斯基用《苦月亮》(Bitter Moon)调制了一杯令人战栗的爱情毒酒。这部法国与英国合拍的作品,就像其法语原名Lunes de fiel(胆汁之月)暗示的那样,将浪漫关系中最黑暗的面向赤裸裸地剖开。
波兰斯基延续了他对人性阴暗面的探索,这次将镜头对准了婚姻关系中的权力博弈。故事始于一艘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游轮,休·格兰特饰演的英国作家与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饰演的妻子,偶遇了一对关系诡异的美国夫妇(彼德·考约特和波兰斯基当时的妻子艾玛纽尔·塞尼耶)。随着四人交往加深,一段关于性爱、控制与毁灭的往事逐渐浮出水面。
影片最令人不安的,是它对爱情神话的彻底解构。考约特饰演的奥斯卡向格兰特讲述他与咪咪(塞尼耶饰)的恋情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浪漫的邂逅,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SM游戏:从巴黎地铁的初次相遇,到公寓里逐渐升级的性爱实验,最终演变成互相折磨的病态关系。其中有个令人脊背发凉的细节——奥斯卡故意在咪咪表演舞蹈时打翻酒杯,这个看似偶然的动作,实则是支配关系开始的信号。
波兰斯基用近乎临床的冷静镜头记录着这段关系的变质。在表现情欲场面时,他拒绝使用柔光滤镜或浪漫配乐,而是让观众直视性爱中的权力交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咪咪生病那场戏,奥斯卡的照顾带着施虐者的愉悦,而咪咪的依赖中暗含报复——这种扭曲的共生关系,在139分钟的片长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叙事结构也值得玩味。通过游轮上的现在时与回忆中的过去时交织,波兰斯基制造出层层嵌套的镜像效果。当格兰特夫妇逐渐被这个故事吸引时,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共谋者。这种叙事诡计让人想起波兰斯基早期的《罗斯玛丽的婴儿》,都是用优雅的形式包裹惊悚的内核。
《苦月亮》上映时引发巨大争议,不仅因为大尺度情色场面(特别是著名的轮椅性爱场景),更因为它彻底撕碎了爱情故事的童话外衣。三十年后再看,这部作品更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亲密关系中那些未被言明的危险暗流。正如片中那句台词:当你说永远爱我时,我就开始恨你了。这种爱的悖论,或许正是波兰斯基最想让我们看见的月光下的阴影。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