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戛纳电影节首映的西班牙动画电影《机器人之梦》(Robot Dreams),以其独特的无对白叙事和充满诗意的视觉语言,成为当年最受瞩目的欧洲动画作品之一。这部由巴勃罗·贝格尔自编自导的影片,延续了他2012年《白雪公主斗牛记》中标志性的跨类型创作风格,将机器人题材与音乐剧元素巧妙融合。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80年代纽约的温情故事:一只孤独的狗通过邮购组装出自己的机器人伴侣,两个不同物种之间发展出一段超越语言的友谊。导演通过复古的2D手绘风格,精准还原了上世纪曼哈顿的都市景观——从华盛顿广场公园的拱门到老式显像管电视机,每个细节都散发着怀旧气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却通过爵士乐、迪斯科等富有时代特色的配乐,以及角色生动的肢体表演推动剧情。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并非偶然。贝格尔在采访中提到,创作灵感源自他童年观看默片的经历:卓别林用一顶礼帽和一根手杖就能讲述完整的人生,我想证明动画同样可以做到。影片中机器人的舞蹈设计明显致敬了《摩登时代》的流水线场景,而狗主角购买机器人的邮购目录,则复刻了1980年代RadioShack电子产品的广告风格。
作为西班牙与法国合拍项目,影片制作历时五年,其中两年半用于手绘动画的逐帧制作。动画团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有限动画技术,通过降低每秒帧数来营造复古质感,这种手法曾在1950年代美国电视动画黄金时期广泛使用。影片中那个会跳霹雳舞的机器人,其关节运动参考了早期工业机器人的机械原理,每个动作都经过物理模拟确保真实性。
《机器人之梦》在戛纳首映后获得导演双周单元特别提及奖,随后又斩获安妮奖最佳独立动画长片提名。影评人普遍称赞其用最简单的形式探讨最深刻的情感。当中国大陆观众在2024年夏天终于能通过大银幕感受这部作品时,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没有台词的机器人故事,比大多数对白密集的电影更能触动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不同地区的译名展现了文化差异:台湾译名《再见机器人》强调离别主题,香港译名《汪汪梦里人》则突出狗狗视角。这种一影多译现象本身,就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有趣注脚。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