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1年那个经济大萧条阴影笼罩美国的年代,查理·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像一束穿透阴霾的温暖阳光。这部被后世誉为默片时代最后杰作的电影,实际上诞生在有声片已开始普及的转型期——卓别林坚持用默片形式创作,却因此成就了超越语言的永恒经典。
影片中那个戴着圆顶礼帽、拄着竹手杖的流浪汉(卓别林饰),在帮助失明卖花女(弗吉尼亚·切瑞尔饰)的过程中,上演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心酸的桥段。最经典的场景莫过于拳击比赛:瘦小的流浪汉被对手追打得满场乱窜,却阴差阳错地随着裁判数秒节奏跳舞,将暴力场面转化为精妙的肢体喜剧。这种痛苦中绽放幽默的表演,正是卓别林独创的悲喜剧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百万富翁的角色(由卓别林老搭档亨利·伯格曼饰演)设计极具深意——这个只在醉酒时才认得出流浪汉的朋友,暗喻着经济危机下人情冷暖的社会现实。而流浪汉最后与复明的卖花女相认的经典特写镜头,据传NG了342次才完成,卓别林为此专门搭建了可旋转的摄影棚来捕捉最佳光影。
尽管当时华纳兄弟等片厂已全面转向有声片,卓别林却为《城市之光》投入了三年时间打磨剧本。他甚至在电影中巧妙嘲讽了有声技术——用哨声模拟人声的滑稽桥段,既维护了默片艺术,又展现了前瞻性的幽默。这种坚持让本片在1932年获得了《纽约时报》电影史上最完美的单一作品的盛赞。
如今再看这部87分钟的黑白片,其蒙太奇手法依然令人惊叹。比如开场时政要揭幕雕像的镜头,通过巧妙的叠化转场,让沉睡的流浪汉从纪念碑上醒来的画面,至今仍是电影教科书级的范例。这些穿越时光的创意,正是《城市之光》历经90余年仍被IMDb评为TOP250经典的重要原因。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