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9岁的安德鲁·内曼在昏暗的排练室里第一次遇见弗莱彻时,这位留着寸头、穿着黑色紧身T恤的指挥家正用最原始的方式面试乐手——突然砸向地面的折叠椅和劈头盖脸的脏话,构成了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爆裂鼓手》令人窒息的开幕。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用自己高中时期在爵士乐团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将音乐学院的排练室变成血腥的角斗场,在这里,鼓槌上沾着的不仅是汗水,还有裂开的虎口渗出的鲜血。
影片中那个著名的不是我的tempo桥段,其实源自现实中的爵士乐教育传统。J·K·西蒙斯塑造的魔鬼教练弗莱彻,其原型混合了著名爵士教育家特伦斯·布兰查德和巴迪·瑞奇的教学风格——后者真的会朝跟不上节奏的乐手扔椅子。这种近乎虐待的严苛训练,折射出美国精英艺术教育中要么完美要么滚蛋的残酷法则。当安德鲁在决赛现场擅自改变演奏节奏,用一段暴风骤雨般的solo反控弗莱彻时,鼓点每秒钟击打210次的频率,恰好是人体心脏室颤时的危险心率。
值得一提的是,迈尔斯·特勒为这个角色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魔鬼训练,每天练习8小时导致双手严重受伤。影片中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鼓点,85%都是演员本人完成的实拍。道具组特别设计了可喷血的鼓槌——当安德鲁在林肯中心演出的最后场景中,飞溅的血珠在顶光下形成一道血色彩虹,这个镜头前后拍摄了98次,创下了查泽雷导演生涯中的NG纪录。
这部成本仅330万美元的小众电影,最终在全球斩获4900万美元票房,并助力时年29岁的查泽雷成为奥斯卡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导演。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教授们曾集体抗议影片扭曲音乐教育,但爵士乐大师温顿·马萨利斯却公开称赞:它撕开了艺术圣殿的地毯,让你看见下面凝固的血痂。这种两极评价恰恰印证了影片的核心诘问:在追求极致艺术的道路上,我们究竟该付出多少灵魂作为代价?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