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夏季的中国电影市场,一部名为《民间摆渡人》的剧情片悄然登陆院线。这部由生凌志执导并联合黎莫凡共同编剧的作品,聚焦于一个鲜为人知却充满温情的职业群体——民间摆渡人。这些生活在江河沿岸的普通人,用最原始的摇橹木船,日复一日地连接着被水域隔开的村落与城镇。
影片的主演阵容堪称演技派的强强联合。彭禺厶饰演的年轻摆渡人阿水,是个继承祖辈手艺却面临时代冲击的典型代表。老戏骨杨新鸣扮演的老船工,则承载着数十年的摆渡记忆与人生智慧。陈创、程凡和柴园乐等演员分别塑造了沿河村民、外来游客等各具特色的角色,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的江河生活图景。
故事发生在中国长江支流的一个典型水乡小镇。随着现代化桥梁的兴建,摆渡这个延续千年的职业正逐渐消失。影片开场便以一组航拍镜头呈现了这个矛盾:崭新的跨江大桥上车流如织,而桥下蜿蜒的河道中,阿水的木船仍在缓慢摆渡着零星乘客。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阿水冒着大雨护送一名临产孕妇过河,因为绕行新桥需要多花40分钟,而这短短200米的水路却关系着两条生命。
影片细腻展现了摆渡人面临的现实困境。有场戏令人印象深刻:当智能手机导航提示前方300米右转过桥时,船上的外地游客惊讶地发现,自己正在乘坐一种地图上没有标注的活体交通工具。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通过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自然流露,让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陷入思考。
制作团队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为了真实还原摆渡生活,剧组在湖北恩施的清江流域实地取景三个月。演员们提前一个月学习摇橹、识水文等专业技能,彭禺厶甚至在拍摄期间练就了单手掌舵的本领。影片中使用的木船都是当地仍在使用的老船,船身上的每道磨损痕迹都是岁月的真实见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巧妙融入了中国民间水文化元素。老船工口中吟唱的船歌,实际上是采集自三峡地区的传统号子;船头供奉的禹王像,折射出千百年来渔民对平安航行的祈愿;甚至一个简单的系缆绳动作,都包含着代代相传的绳结技艺。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文化厚度,更让摆渡这个简单动作承载起深厚的人文内涵。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四时节气作为时间轴线,从春雨绵绵到冬雪皑皑,不同季节的河流呈现出各异的面貌,也对应着摆渡人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夏季洪水期的惊险摆渡与秋季枯水期的艰难行船,既是对自然力量的展现,也是对人物命运的隐喻。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民间摆渡人》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平静克制的镜头语言,记录下时代变迁中那些即将消失的职业身影。当最后阿水决定将木船改造成体验式观光船时,这个选择既是对传统的创新传承,也是民间智慧与时代和解的生动例证。影片结尾的长镜头中,新旧两种交通工具在江面上并行不悖的画面,或许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的最佳注脚。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