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2017)以1940年代香港沦陷期为背景,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战时普通人的抗争图景。这部糅合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作品,在当年上海电影节首映后引发热议,最终收获豆瓣6.9分的评价,呈现出观众对战争题材文艺片的复杂接受度。
影片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去英雄化的叙事视角。周迅饰演的小学教师方兰原型源自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方姑,但导演刻意淡化了传统谍战片的戏剧性,转而展现普通人如何在米价飞涨、日军巡逻的日常中完成从畏惧到反抗的心态转变。叶德娴饰演的方母贡献了全片最具生活质感的表演——她一边抱怨女儿参与危险行动,一边偷偷帮游击队送情报,这种矛盾心理被香港老戏骨演绎得入木三分。
美术指导文念中重现的1940年代香港堪称教科书级别。从深水埗唐楼的铁皮屋檐,到中环石板街的殖民建筑,布景团队甚至根据历史照片复刻了当时特有的防空袭蓝漆路灯。片中出现的《华侨日报》头版、仁和堂药铺的百子柜等道具,都经过香港历史博物馆专家考证。这些细节让观众得以窥见战争阴云下真实的市井生活图景。
不过影片采用的碎片化叙事也引发争议。何冀平编剧采用三线并进的结构:彭于晏饰演的短枪队长刘黑仔负责动作戏码,霍建华的绅士特工李锦荣承担情感线,而方兰的成长轨迹则是主线。这种处理虽丰富了视角,但也导致部分观众觉得剧情衔接生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片中所有日语对白均未配字幕——导演解释这是为了还原香港沦陷时普通市民的语言隔阂感。
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片,《明月几时有》跳出了传统主旋律的框架。许鞍华没有刻意渲染民族大义,而是用方兰教学生朗诵苏轼《水调歌头》的镜头,将明月意象升华为对和平生活的朴素向往。这种人文主义表达或许正是影片评分不算太高却令人回味至今的原因。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