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980年BBC二台首次播出《是,大臣》时,恐怕连编剧安东尼·杰依和乔纳林·林恩自己都没想到,这部每集仅30分钟的室内喜剧会成为解剖英国官僚体系的外科手术刀。剧中行政事务部(DAA)的办公室,俨然成了观察威斯敏斯特政治的绝妙实验室。
该剧的创作灵感源于两位编剧在剑桥大学时的亲身经历。杰依曾担任过内阁大臣的特别顾问,林恩则深度接触过公务员系统,他们发现白厅的真实运作比任何虚构故事都更具戏剧性。比如第二集开放政府中,汉弗莱爵士那句保密是开放政府的基础的经典台词,就源自真实的内阁会议记录——1977年一份被泄露的政府备忘录中确实出现过类似表述。
演员阵容堪称教科书级的表演示范。奈杰尔·霍桑塑造的汉弗莱爵士,将公务员的圆滑世故演绎得入木三分。他那些精心设计的冗长句子(比如用这需要进一步考虑来婉拒部长提议)成为公务员话术的经典范本。有趣的是,撒切尔夫人曾公开表示自己是该剧粉丝,但私下要求公务员总长核实白厅是否真像剧中描写的那样运作。
剧中揭示的政策生命周期理论令人拍案叫绝:第一阶段宣布政策,第二阶段解释政策不等于行动,第三阶段承认政策需要调整,第四阶段悄悄搁置政策。这种洞察力来自编剧对1974年工业法案流产全过程的观察。在效率驱动一集中,行政事务部为应付削减预算的要求,专门设立效率处来监督裁员,结果反而增加了6个岗位——这个情节在2012年英国国家审计署报告中找到了现实翻版。
《是,首相》升级到唐宁街10号后,政治讽刺更显犀利。吉姆·哈克用不受欢迎的政策要趁周五下午宣布,因为媒体忙着准备周末版的伎俩,至今仍是各国政府的标准操作。2016年英国教育部确实在周五下午宣布取消免费午餐计划,被媒体直指典型的哈克式操作。
该剧最精妙之处在于,它用喜剧外壳包裹着严肃的政治哲学讨论。每集结尾哈克在日记中的独白,实则是民主制度下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永恒博弈。当汉弗莱说部长决定政策是为实现公务员的目标时,道破了英国文官体系延续150年的权力密码。这种笑着流泪的批判精神,使其超越时代成为政治剧作的圭臬。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