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深度解析:这部2018年震撼人心的电影为何值得一看

在2018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一部来自黎巴嫩的小成本电影《何以为家》(原名كفرناحوم,音译迦百农)震撼了全球影坛。这部由娜丁·拉巴基执导的作品,以12岁男孩赞恩的视角,撕开了中东难民危机中最令人心碎的伤口。

影片名迦百农源自圣经中的地名,在现代阿拉伯语中意为混乱无序。这个隐喻贯穿全片:贝鲁特的贫民窟里,叙利亚难民儿童赞恩(由真实难民儿童赞恩·阿尔·拉菲亚本色出演)像成年人般在街头讨生活。当他的11岁妹妹被父母强行嫁人时,这个早熟的孩子选择离家出走,意外成为埃塞俄比亚非法移民女工的临时保姆——两个被世界遗忘的孩子,在垃圾堆般的城市夹缝中艰难求生。

导演拉巴基耗时三年进行街头调研,她发现黎巴嫩每1000人中就有1.5个儿童被判刑。这个数据促使她采用半纪录片手法:全片除了职业演员约丹诺斯·希费罗饰演的拉希尔,其他角色都由真实难民出演。主角赞恩在拍摄期间甚至不识字,他的法庭控诉为什么要生下我的台词,很多都来自真实经历。这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性,让影片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

影片中令人窒息的细节都源自现实:赞恩用镜子反射电视节目给邻居孩子看,对应着黎巴嫩60%难民儿童失学的现状;他用药品兑水制成街头毒品的桥段,来自贝鲁特贫民窟常见的儿童犯罪模式。最震撼的是结尾DNA检测桥段——据联合国数据,中东约25%难民没有出生证明,他们就像影片中的蟑螂男孩一样,在法律意义上从未存在过。

《何以为家》在中国上映时虽删减9分钟,仍引发强烈共鸣。这种共鸣或许源于某种相似的童年创伤记忆:当赞恩把父母告上法庭,质问如果不能养我为什么生我时,每个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影片最终在全球收获4200万美元票房,成为阿拉伯语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之一——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世界对难民问题的一次集体注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