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上映的日本电影《夏日的庭院》(原题:夏の庭)是导演相米慎二带给观众的一封温柔治愈的夏日来信。这部改编自汤本香树实同名小说的作品,以孩童视角探讨生死命题,却用轻盈的喜剧笔触化解沉重,最终在豆瓣获得7.9分的温情评价。
影片讲述了三个六年级男孩的暑假奇遇:木山(坂田直树饰)、河边(王泰贵饰)和山下(牧野宪一饰)为了完成观察死亡的暑期作业,开始监视独居老人后藤(三国连太郎饰)。这个看似荒诞的开场,随着孩子们发现老人偷偷养猫、半夜偷偷吃西瓜的可爱一面,逐渐演变成跨越年龄的忘年交。其中老人教孩子们用竹筒做流水素面的场景,成为全片最富生活气息的片段——竹筒碰撞的清脆声响与蝉鸣交织,镜头特写里晶莹的面条在流水中打转,完美呈现了日式庭院夏日的视觉诗意。
老戏骨三国连太郎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当后藤老人第一次发现被监视时,他佯装愤怒地挥舞扫帚追赶孩子,却在转身时露出狡黠的微笑;在暴雨夜发病时,他蜷缩在榻榻米上颤抖的手指细节,将脆弱与尊严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细腻表演让这个固执又可爱的老人形象跃然银幕,也为他最终在紫阳花丛中安详离世的结局埋下动人伏笔。
导演相米慎二延续了其日常中的非日常风格,用大量生活流镜头构建叙事:孩子们偷看老人时镜头从篱笆缝隙间窥视,吃西瓜时红色汁液顺着下巴滴落,这些充满临场感的画面与河野伸创作的钢琴配乐形成奇妙化学反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反复出现的紫阳花意象——从初见时的萎靡到离别前的盛放,这种在日本雨季绽放的花朵,恰如老人走向生命终章时的绚烂。
作为日本治愈系电影的早期代表作,《夏日的庭院》比《菊次郎的夏天》更早探索了成长与告别的主题。影片最后,孩子们为老人举办了一场充满童趣的告别式:纸折的飞机载着写满心里话的纸条飞向天空,这个超现实场景让死亡教育变得不再可怖。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或许正是日本物哀美学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动诠释。
从当年《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到如今在影迷网站持续发酵的口碑,这部诞生于平成六年的作品证明:真正的好故事就像庭院里那株紫阳花,历经岁月冲刷反而愈显鲜活。当镜头扫过雨后闪着水珠的绣球花丛,每个观众都能在其中看见自己关于成长、友谊与生命思考的倒影。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