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上映的《奥斯汀书会》就像一封写给简·奥斯汀粉丝的情书,这部由罗宾·史威考德自编自导的文艺小品,巧妙地将奥斯汀六部经典作品与当代美国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影片讲述六个性格迥异的书迷组成读书会,每月研读一部奥斯汀小说,却意外发现书中情节与各自生活产生奇妙共鸣。
演员阵容堪称英伦玫瑰的聚会:当时刚凭《穿普拉达的女王》崭露头角的艾米莉·布朗特饰演固执的普鲁登斯,休·丹西(后来在《汉尼拔》中广为人知)扮演文艺青年格里格。有趣的是,剧组特意安排每位演员在开拍前完整阅读对应角色的奥斯汀作品,玛丽亚·贝罗甚至坚持用19世纪羽毛笔做拍摄笔记。
影片采用独特的章节式叙事,每个角色对应一部奥斯汀作品:中年教师西尔维娅(《爱玛》)遭遇婚姻危机时,书会正讨论着爱玛的配对游戏; lesbian程序员乔斯琳(《劝导》)的暗恋故事,与奥斯汀最后一部小说中迟来的告白主题遥相呼应。这种精巧的互文结构让文学教授们津津乐道——加州大学曾专门开设课程分析其中的隐喻手法。
制作团队在细节上极尽考究:普鲁登斯家中出现的2005年企鹅版《诺桑觉寺》正是当时畅销版本;格里格驾驶的1973年大众巴士,暗合《傲慢与偏见》中马车出行的古典感。配乐师Alexandre Desplat(后来为《水形物语》作曲)用钢琴与弦乐编织出英式田园风的变奏曲,其中主题旋律改编自奥斯汀时代民谣。
虽然上映时被诟病太过小资,但影片确实捕捉到奥斯汀作品的永恒魅力——就像片中台词说的:她写的从来不是爱情童话,而是人性显微镜。当书会成员们最终在泳池派对上和解时,观众恍然发现,两个世纪过去,人们依然在为同样的情感困惑寻找答案。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或许正是该片在IMDB和豆瓣都能稳居7分以上的秘密。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