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戛纳电影节上,一部来自比利时的青春成长电影《女孩》(Girl)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部由新锐导演卢卡斯·德霍特执导的处女作,不仅斩获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最佳演员奖,更以细腻真实的叙事赢得了豆瓣8.1的高分。
影片讲述15岁跨性别女孩Lara追逐芭蕾梦想的动人故事。维克托·波尔斯特以惊人的表演天赋诠释了这个敏感而坚韧的角色——这位当时年仅16岁的非专业演员,为了塑造角色接受了整整一年的芭蕾舞训练。在镜头前,我们看到Lara每天用胶带固定尚未完成性别重置手术的身体,在舞蹈教室忍受着生理疼痛反复练习足尖动作,这些细节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跨性别青少年面临的特殊困境。
导演德霍特在创作时采访了大量跨性别群体,影片中许多情节都源自真实经历。比如Lara偷偷购买女性内衣的场景,就反映了跨性别青少年在身份认同过程中的隐秘挣扎。特别令人揪心的是Lara与父亲的关系刻画——这位单亲父亲(阿里耶·沃索尔特饰)虽然支持女儿,却也不时流露出本能的困惑,这种复杂情感被表现得既克制又深刻。
影片的视听语言极具特色:大量使用中近景镜头保持与主角的心理距离,冷色调的画面配合芭蕾舞教室的镜面反射,巧妙营造出主角自我认同的镜像隐喻。当Lara在舞蹈考试前遭遇生理期尴尬时,德霍特用长达3分钟的固定镜头记录下她崩溃的全过程,这种纪实手法让观众几乎能触摸到角色的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专业领域获得普遍好评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顺性别演员出演跨性别角色的争议。不过波尔斯特的表演确实打破了诸多刻板印象,他没有刻意女性化,而是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展现出一个青春期女孩最本真的状态——那种在坚强与脆弱间摇摆的特质打动了无数观众。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女孩》的成功反映了欧洲电影对边缘群体的人文关怀传统。相比同类题材,它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而是用近乎纪录片式的平静叙事,让观众得以近距离观察一个少数群体的生活真相。这种创作态度或许正是它能同时赢得艺术界认可和大众共鸣的关键。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