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豆瓣8.5分:切·格瓦拉震撼心灵的南美冒险之旅

2004年上映的《摩托日记》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公路电影,它记录了23岁的医学生埃内斯托·格瓦拉(后来成为著名革命家切·格瓦拉)与好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的一段真实旅程。这段长达8个月、横跨南美大陆的摩托车之旅,不仅改变了两位年轻人的一生,也让我们看到拉丁美洲最真实的模样。

影片开始于1952年1月,两个热血青年骑着一辆1939年产的诺顿500摩托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这辆被他们亲切称为大力士的老旧摩托车,在旅程刚过半时就宣告罢工,但这反而让旅行变得更加纯粹——他们开始搭便车、徒步,用最直接的方式接触这片土地。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南美大陆的壮丽景观:安第斯山脉的皑皑雪峰、阿塔卡马沙漠的无垠荒凉、亚马逊雨林的葱郁生机。但更打动人心的是影片对社会现实的呈现——在智利的铜矿,他们目睹矿工们在恶劣环境中工作;在秘鲁的麻风病隔离区,他们看到病人们被社会遗弃的处境。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饰演的年轻格瓦拉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在那个生日夜横渡亚马逊河的场景中,尽管患有哮喘,他坚持游到对岸的麻风病区与病人们共庆生日。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举动,暗示着他日后投身革命的选择并非偶然。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使用的很多群众演员都是当地原住民,他们说着克丘亚语等土著语言,为电影增添了真实质感。摄影师埃里克·戈蒂埃采用自然光拍摄,使画面呈现出纪录片般的真实感。

《摩托日记》不是一部简单的冒险电影,它记录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觉醒过程。正如格瓦拉在旅程结束时写道: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这段旅程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也为拉丁美洲的解放事业埋下了种子。

这部电影在2004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后获得广泛好评,并荣获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传记片,更是一面镜子,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看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