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佩德罗·阿莫多瓦的镜头下,西班牙马德里的雨天总是带着黏稠的情绪。2016年的《胡丽叶塔》里,一把红色雨伞在灰蒙蒙的街道上格外刺眼——这是导演标志性的色彩隐喻,也是女主角人生转折的视觉注脚。
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阿莫多瓦将故事移植到西班牙语境时,保留了原著中女性命运的震颤感。电影采用双线叙事:中年胡丽叶塔(埃玛·苏亚雷斯饰)在搬家前突然收到失踪女儿的消息,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青年时期的她(阿德里亚娜·乌加特饰)则在火车上邂逅的致命邂逅,埋下了母女疏离的种子。
那列穿越西班牙北部的火车堪称现代版的命运剧场。当年轻胡丽叶塔与陌生男子哈维尔的四目相对,镜头扫过车窗上重叠的倒影,暗示着两个孤独灵魂的碰撞。这个长达7分钟的密闭空间戏份,阿莫多瓦用不断变换的光影呈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从警惕到好奇,最后演变成一场改变人生的激情。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海洋意象值得玩味。胡丽叶塔丈夫的渔夫身份、女儿安蒂亚房间里悬挂的鲸鱼标本、最终母女失联的海边小屋…这些元素构成希腊悲剧式的隐喻网络。特别是那场导致丈夫意外身亡的风暴戏,阿莫多瓦没有直接展现灾难场面,而是用剧烈晃动的渔船镜头与家中摇摆的吊灯交叉剪辑,让观众通过胡丽叶塔颤抖的瞳孔感受命运的残酷。
作为阿莫多瓦女性三部曲的终章(前两部为《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回归》),本片在悬疑外壳下探讨的是更深刻的命题:当母亲身份遭遇存在主义危机,当愧疚感成为情感的牢笼。片中那个被反复擦拭的银质相框,既是胡丽叶塔对女儿的执念,也是她始终无法与自己和解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配乐中阿尔班·伯格小提琴协奏曲的运用。这首创作于1935年的曲子本身带有悼亡性质,在女儿消失的闪回场景里,弦乐突然的升调处理制造出令人心悸的错位感,完美诠释了最悲伤的哭泣往往没有眼泪的命题。
尽管豆瓣7.5分的评价在阿莫多瓦作品中不算顶尖,但影片对门罗文学气质的影像转化堪称教科书级别。特别是结尾处那个长达2分钟的固定镜头:胡丽叶塔坐在窗前,阳光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没有台词却道尽了一个女人半生的等待与救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