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戛纳电影节亮相的智利电影《追捕聂鲁达》,用黑色电影的外壳包裹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政治寓言。导演帕布罗·拉雷恩以他标志性的历史重构手法,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1948年流亡经历,演绎成一场虚实交织的猫鼠游戏。
影片开场就充满戏剧性——时任智利参议员的聂鲁达(路易斯·尼科饰)在议会朗诵诗歌抗议政府,导致总统宣布共产党为非法组织。这位以《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闻名的诗人,突然成了全国通缉的要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聂鲁达出逃时不忘带上心爱的唱片收藏,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诗人浪漫本色。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饰演的警探奥斯卡·佩卢恰努是全片最精妙的虚构设计。这个执着追捕诗人的秘密警察,在档案室里研究聂鲁达诗句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当他读到爱情太短,遗忘太长时,观众能清晰看到这个体制工具人内心的动摇。这种虚实相间的叙事手法,让人联想到博尔赫斯的迷宫式文学。
影片在历史还原上颇下功夫。1948年的智利正值冷战初期,瓦尔帕莱索港口的迷雾、安第斯山脉的雪线、地下印刷厂里的油墨味,都精准复现了那个动荡年代。有个耐人寻味的场景:聂鲁达伪装成醉汉通过检查站时,警察认出了他却选择放行,暗示着诗人在民众心中的特殊地位。
拉雷恩导演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赋予画面老电影特有的颗粒感。当聂鲁达骑马穿越边境时,镜头突然转为超现实的宽银幕,这种视听语言的突变巧妙呼应了诗人让诗歌突破现实桎梏的创作理念。配乐中穿插的探戈旋律,则暗喻着追捕者与被追捕者逐渐模糊的界限。
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聂鲁达神化为政治符号,而是展现了一个会恐惧、会犹豫,却始终用幽默感对抗强权的立体形象。当警探最终在雪山追上诗人时,两人关于文学与权力的辩论,堪称当代拉美知识分子处境的绝妙隐喻。
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的聂鲁达流亡期间创作了史诗级《漫歌集》,而电影结尾处警探化身文学评论家的超现实处理,恰好完成了艺术对历史的诗意超越——这或许正是导演想表达的:在智利这片魔幻现实主义的土地上,诗歌有时比子弹更有力量。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