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夜旅人》影评:2022法国治愈系浪漫之旅|深度解析

在2022年柏林电影节首映的法国电影《巴黎夜旅人》(The Passengers of the Night),由米夏埃尔·艾斯自编自导,为观众呈现了一幅1980年代巴黎的温柔画卷。这部带着怀旧气息的文艺片,就像深夜电台里缓缓流淌的爵士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普通人生命中的相遇与别离。

影片故事始于1981年法国大选之夜,随着社会党领袖密特朗胜选的消息传来,女主角伊丽莎白(夏洛特·甘斯布饰)的生活也迎来转折。这位刚经历离婚的中年母亲,在巴黎广播电台找到一份深夜节目接线员的工作。某个雨夜,她收留了流浪少女塔尔玛(诺亚·阿比塔饰),这个决定让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巴黎的夜色中相互温暖。

导演艾斯延续了他擅长的时代氛围营造,片中复刻的1980年代巴黎令人沉醉——老式磁带的沙沙声、烟雾缭绕的咖啡馆、塞纳河畔的旧书摊,这些细节构成了一封写给巴黎的情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虚构的广播节目夜旅人成为叙事的重要线索,这个设定让人联想到现实中法国文化电台(France Culture)的经典夜间节目,它们曾陪伴无数失眠的巴黎人度过漫漫长夜。

夏洛特·甘斯布贡献了职业生涯中最动人的表演之一,她饰演的伊丽莎白既有知识分子的优雅,又带着单亲母亲的脆弱。当她戴着耳机在直播间值夜班时,脸上映着控制台的微光,这个画面完美捕捉了城市夜班族特有的孤独与诗意。年轻演员诺亚·阿比塔的表演同样令人惊艳,她诠释的叛逆少女让影片多了几分青春的躁动。

与多数法国文艺片不同,《巴黎夜旅人》在怀旧中透露出对当代社会的关照。影片中电台主持人的台词每个来电者都是夜的旅人道出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我们都在各自的人生列车上,偶尔交汇,又各自远去。这种对转瞬即逝的人际关系的描摹,让影片超越了时代背景的限制,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配乐采用了法国新浪潮时期作曲家菲利普·萨德(Philippe Sarde)的原创爵士乐,慵懒的萨克斯风旋律与巴黎的夜景相得益彰。摄影师塞巴斯蒂安·布赫曼(Sébastien Buchmann)用柔和的色调呈现巴黎的晨昏交替,那些黎明时分的空镜——未熄的街灯、晨雾中的地铁站、塞纳河上的驳船——都变成了动人的视觉诗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