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巴西经典《艰辛岁月》豆瓣7.7分:底层挣扎与人性光辉的残酷写照】

1963年上映的巴西电影《艰辛岁月》(原名《Vidas Secas》)被誉为巴西新电影运动的里程碑之作。导演内尔森·帕雷拉·德桑托斯用近乎纪录片的手法,将巴西东北部干旱地区的残酷现实搬上银幕。这部电影改编自格拉西利亚诺·拉莫斯1938年的同名小说,原著被誉为东北部文学的圣经。

影片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在干旱荒原上艰难求生的故事。主人公法比安诺带着妻子、两个孩子和一条狗,像游牧民族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不断迁徙。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之一,是全家人顶着烈日行走在龟裂大地上的长镜头,干裂的土地仿佛要吞噬一切生命。导演用大量自然光拍摄,让观众真切感受到40度高温下的窒息感。

影片中那条名叫巴莱亚的狗堪称影史经典动物角色。它不仅是家庭成员,更是苦难的见证者。在原著小说中,狗的心理描写甚至比人类角色更丰富。电影保留了这一特色,用狗的视角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艰辛岁月》采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女主角玛利亚·瑞贝罗本身就是东北部农民出身。她的表演完全来自生活体验,比如用破布条缠住双脚代替鞋子的细节,就是当地贫民的真实做法。这种真实性使得影片在1964年巴西军事政变后一度被禁,因为当局认为它暴露了国家阴暗面。

影片的视听语言极具特色: 自然音响构成主要声轨,蝉鸣、风声代替配乐 大远景镜头展现人与环境的对抗关系 故意降低色彩饱和度强化荒凉感 这些手法后来深刻影响了包括《中央车站》在内的多部巴西经典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展现的干旱多边形地区至今仍是巴西最贫困地带。每年旱季仍有数百万人面临缺水困境,这使得《艰辛岁月》在问世60年后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影评人罗杰·埃伯特所说:这不是一部关于过去的电影,而是一面照见现实的镜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