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上映的《大独裁者》是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电影,却以荒诞手法撕开了二战最黑暗的篇章。当时纳粹铁蹄已踏遍欧洲,而美国尚未参战,卓别林却冒险将自己化妆成小胡子的托曼尼亚国元首亨克尔——这个明显影射希特勒的角色,连举手礼都戏仿成双扭式的滑稽动作。
影片最精妙的设计是让犹太理发师(卓别林饰)与独裁者拥有相同面孔。当理发师被错认成元首时,那段即兴演讲成为影史经典:我们要用飞机大炮换回人类的善良!据卓别林自传记载,这段台词拍摄时剧组所有人都站着听完,现场警卫甚至忘记阻止误入片场的游客。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语言设计:独裁者演讲时故意夹杂无意义的德语腔单词施耐德雷克特,而犹太区居民却说世界语。这种语言政治学暗示着:极权统治建立在虚构话语上,而普通人的交流反而更接近巴别塔之前的人类共通语言。
片中理发师用剃刀给顾客同步希特勒演讲节奏的桥段,灵感其实来自卓别林早年的杂耍经历。他曾在自传中回忆,1906年随剧团巡演时,见过一个理发师随着留声机音乐修剪胡子,这个画面在他脑海里沉淀了三十多年。
当时好莱坞各大制片厂因怕得罪纳粹德国,集体反对这部电影立项。卓别林不得不自掏腰包15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2600万美元),在圣塔莫尼卡海滩搭建了巨型片场。讽刺的是,1940年10月15日首映时,纽约观众看到独裁者对着地球仪跳芭蕾的镜头,笑声几乎掀翻屋顶——此时距离珍珠港事件还有13个月,美国民众尚未真正感受到战争阴云。
这部电影后来成为反法西斯宣传利器。1943年盟军在北非缴获的德军物资中,就发现被没收的《大独裁者》胶片拷贝——纳粹显然清楚它的威力。正如影评人宝琳·凯尔所言:卓别林用奶油蛋糕砸碎了极权主义的玻璃橱窗。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