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宇航员马克·沃特尼被独自遗留在火星表面时,这个充满科学智慧的生存故事便拉开了序幕。《火星救援》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畅销小说,由科幻大师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将硬核科学包裹在紧张刺激的叙事中,成为2015年最受瞩目的太空题材电影。
影片中马特·达蒙饰演的植物学家沃特尼,在遭遇沙暴与团队失联后,展现了惊人的生存智慧。他利用人类粪便作为肥料,在火星栖息舱内成功种植土豆——这个情节并非完全虚构。NASA确实在进行类似研究,2015年国际空间站首次品尝了太空种植的生菜,而火星土壤模拟实验显示,经过处理的火星土壤理论上可以支持某些作物生长。
电影对NASA工作流程的还原令人印象深刻。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控制中心的场景,直接参考了真实任务控制中心的布局。片中出现的太阳日(sol)是NASA实际使用的火星时间单位,1个太阳日约比地球日长40分钟。这些细节得到了航天专家的肯定,连NASA前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都称赞其科学性。
有趣的是,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戏份引发热议。当美国方案受阻时,剧情安排中国提供秘密火箭助推器,这个设定在当时引发讨论——2015年正值中国航天快速发展期,嫦娥探月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实中,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使这个情节显得更具前瞻性。
影片151分钟的加长版增加了更多科学细节,比如沃特尼改造火星车时,详细展示了如何用放射性同位素加热器保温,这个技术实际应用于好奇号火星车。斯科特导演坚持使用实景拍摄,约旦瓦迪拉姆沙漠的火星地貌效果震撼,这里也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等经典电影的取景地。
从火星土壤成分分析到轨道力学计算,《火星救援》用娱乐方式完成了一次航天科普。正如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前副主任约翰·格伦斯菲尔德所说:这部电影最科幻的地方,就是里面90%的技术都已经存在或正在研发中。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