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上映的《惊魂记》(Psycho)堪称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巅峰之作,这部投资仅80万美元的黑白电影,最终在全球斩获5000万美元票房,成为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惊悚片之一。影片改编自罗伯特·布洛克的同名小说,故事灵感竟来源于真实案件——1957年威斯康星州连环杀手艾德·盖恩的骇人事件。
电影开篇便打破常规:女主角玛丽安(珍妮特·利 饰)卷款潜逃后,竟在故事中途突然死于汽车旅馆的浴室。这个颠覆性的叙事手法震惊了当时的观众——要知道在1960年代,几乎没有电影敢让主角在剧情中途死亡。希区柯克为此制定了著名的不准剧透政策,要求影院禁止迟到的观众入场。
影片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角色诺曼·贝茨(安东尼·博金斯 饰),其原型正是艾德·盖恩。这个表面腼腆的旅馆老板,私下却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希区柯克通过精妙的镜头语言展现其双重人格:当诺曼透过墙壁偷窥玛丽安时,摄像机采用主观视角,让观众不自觉地成为共犯;而在著名的浴室杀人场景中,78个机位在45秒内切换,却始终没有直接展现刀刺入身体的画面——这种留白反而让观众的想象力制造出更强烈的恐惧。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玛丽安被杀的淋浴场景使用了巧克力糖浆冒充血液,因为黑白胶片能将其呈现为更逼真的血色。这段惊悚片段催生了后世无数恐怖片的杀戮场景,但鲜少有人知道,希区柯克最初担心审查问题,特意请来天主教牧师预审剧本。
《惊魂记》的音乐同样开创先河。伯纳德·赫尔曼用仅有弦乐器组成的配乐,创造出如刀割般尖锐的音效。当小提琴奏出E-E-E的重复音符时,几乎成为恐怖电影的听觉符号——后来研究者发现,这个频率恰好接近人类遇到危险时的尖叫声。
这部60年前的经典至今仍在影响着流行文化:从《沉默的羔羊》中的水牛比尔,到《电锯惊魂》的竖锯老人,无数反派身上都有诺曼·贝茨的影子。2012年英国电影协会评选最伟大恐怖片时,《惊魂记》仍高居榜首,证明希区柯克这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确实戳中了人类内心永恒的恐惧。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