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这部2018年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公路喜剧,用温暖幽默的方式撕开了美国种族隔离时代的伤疤。影片名字来源于一本真实存在的黑人旅行指南——1936年出版的《黑人汽车旅行绿皮书》,这本手册标注了全美允许黑人入住和就餐的场所,折射出那个荒诞年代里触目惊心的种族歧视。
导演彼得·法雷里曾以《阿呆与阿瓜》等无厘头喜剧闻名,这次却用细腻笔触刻画了意裔保镖托尼(维果·莫腾森增重40磅出演)与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马赫沙拉·阿里饰)的南下巡演之旅。片中令人捧腹的炸鸡桥段背后,藏着文化碰撞的深意——谢利博士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却要面对黑人就该爱吃炸鸡的刻板印象;而满嘴脏话的托尼,反而成了打破种族隔阂的钥匙。
影片中日落镇的遭遇并非虚构。在1962年的故事背景下,美国南部确实存在天黑后禁止黑人停留的城镇。有个细节令人心碎:谢利博士在北方可以住豪华酒店,到了南方却只能入住破旧的汽车旅馆。这种反差精准还原了当时黑人艺术家台上被追捧,台下受歧视的撕裂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维果·莫腾森为角色苦练意大利口音,甚至专门研究意大利移民的肢体语言;而马赫沙拉·阿里提前三个月学习钢琴,片中演奏肖邦的镜头全部亲自完成。这种专业态度让影片在奥斯卡击败《罗马》《黑豹》等强敌,成为近十年少有的以轻松叙事探讨沉重话题的杰作。
正如片中那辆不断南行的凯迪拉克,电影用公路片的外壳包裹着关于尊严与友谊的思考。当托尼最终邀请谢利博士共度圣诞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两个人的和解,更是两种文化打破偏见的可能。这种温暖的力量,或许正是它能同时打动中美观众的原因——毕竟在歧视与偏见依然存在的今天,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本指引包容的绿皮书。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