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引发热议的俄罗斯电影《无爱可诉》(Нелюбовь),是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继《利维坦》后的又一现实主义力作。这部获得当年戛纳评审团奖的作品,以冷峻的镜头语言撕开了当代俄罗斯家庭的情感疮疤。
影片讲述了一对正在办理离婚的中产夫妇的故事:当12岁的儿子阿廖沙突然失踪,互相憎恨的鲍里斯和珍娅被迫暂时放下争执。随着搜救行动的展开,这对夫妻冷漠的关系与失职的 parenting 方式逐渐浮出水面——母亲沉迷社交网络,父亲另有新欢,孩子早在失踪前就已成为这段失败婚姻的隐形人。
导演兹维亚金采夫擅长通过家庭危机折射社会问题。影片中破碎的婚姻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的俄罗斯社会形成微妙互文:
- 夫妻俩居住的废弃工厂改建公寓,暗示后工业时代的精神荒芜
- 丈夫就职的科技公司要求员工效忠政府,反映体制对私人领域的侵蚀
- 搜救志愿者队伍与官方机构的效率对比,展现民间自救力量的觉醒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大量运用环境隐喻:
寒冬里结冰的湖面、空荡的学校走廊、未完工的烂尾楼,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情感冻结的生存空间。当搜救队在森林中发现阿廖沙的衣物时,镜头缓缓上摇至光秃的树梢,这个长达2分钟的静默镜头被《电影手册》评为2017年最震撼的影像时刻。
主演玛丽安娜·斯皮瓦克(饰母亲珍娅)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她在警局做笔录时,从机械回答到突然情绪崩溃的3分钟长镜头,将情感麻木-崩溃-再度麻木的心理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表演张力让观众能清晰感受到:这个母亲并非不爱孩子,而是早已丧失爱的能力。
影片英文名Loveless直指核心——不是关于爱的消逝,而是从未存在过的爱。兹维亚金采夫在访谈中表示:当基本的人性连接断裂时,整个社会都会患上情感失语症。这种诊断不仅适用于俄罗斯,也戳中了全球中产阶级共同的情感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孩子的视角完全缺席,我们只能通过他留下的涂鸦日记拼凑这个家庭的真相。这种叙事策略让观众被迫站在共犯位置,与冷漠的父母一起承受寻找过程中逐渐浮现的道德拷问。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