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惊艳亮相的突尼斯电影《贩肤走卒》,用一具活体艺术品撕开了当代艺术与难民问题的荒诞现实。这部由突尼斯新锐导演考塞尔·本·哈尼埃自编自导的作品,以黑色幽默的笔触描绘了叙利亚难民萨姆的魔幻遭遇——他的后背被当代艺术家改造成价值连城的人体画布,从此沦为艺术市场的行走商品。
影片灵感源自现实中真实的人体艺术品争议事件。导演哈尼埃在接受《电影手册》采访时透露,2015年瑞士艺术家设计的活体纹身拍卖曾引发伦理争议,一位纹身承载者最终因健康风险终止了项目。这种将人体商品化的极端案例,成为影片探讨艺术与人性边界的重要参照。
男主角亚亚·马黑尼贡献了令人心碎的表演。他饰演的叙利亚建筑师萨姆为逃离战火沦落黎巴嫩难民营,在比利时艺术家杰弗里(肯·德·布沃饰)的蛊惑下,同意将后背皮肤作为画布纹上申根签证图案。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设计,让萨姆得以凭借艺术品身份自由穿越欧洲边境,却也使他彻底沦为资本游戏的玩物。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艺术经纪人冷静计算着这件活体装置的拍卖价值,其专业术语下的冷酷与萨姆逐渐觉醒的尊严形成尖锐对比。
影片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艺术市场的荒诞生态:拍卖会上,戴着白手套的藏家们举牌竞价时,萨姆如同待售家具般被要求转身展示;艺术杂志用后殖民主义杰作盛赞这件作品时,却无人关心创作者本人的生存困境。这种反讽在萨姆参加美术馆开幕时达到高潮——他被要求站在基座上供人观赏,与展厅里其他雕塑的唯一区别,是他会因长时间站立而腿部发抖。
作为突尼斯首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短名单的作品,《贩肤走卒》巧妙融合了北非电影特有的叙事张力与欧洲艺术片的哲学思考。影片中出现的弗拉芒语对白和跨越多国的取景,暗示着当代难民问题的全球化特征。当萨姆最终在美术馆砸碎玻璃幕墙时,这个充满隐喻的镜头既是对艺术商品化的反抗,也是对自由概念的重新定义——真正的自由不应是被标价的展览品,哪怕这个价格高达数百万欧元。
值得玩味的是,影片英文名The Man Who Sold His Skin与浮士德传说形成互文。但萨姆出卖的不是灵魂而是身体,换取的不是知识而是最基本的生存权。这种当代浮士德困境,让这部看似荒诞的艺术讽刺剧,最终成为叩击观众良心的现实主义力作。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