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影评:7分喜剧如何演绎家乡情怀?

2020年国庆档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堪称中国电影史上一次难得的全明星创作盛宴。这部由宁浩、徐峥、陈思诚等七位导演联合执导的拼盘电影,延续了前作《我和我的祖国》的集体创作模式,用五个风格迥异的单元故事,勾勒出一幅生动幽默的当代乡村图景。

影片最令人称道的是其顶配级主创阵容:葛优在《北京好人》单元延续张北京的市井幽默;黄渤在《天上掉下个UFO》里化身贵州民间科学家;范伟在《最后一课》中贡献了影帝级的表演;邓超和闫妮在《回乡之路》演绎陕北治沙人的酸甜苦辣;沈腾和马丽则在《神笔马亮》呈现了东北新农村的浪漫喜剧。这些故事如同五色拼图,共同拼凑出脱贫攻坚大背景下,中国乡村的蜕变轨迹。

以《天上掉下个UFO》为例,这个充满科幻色彩的单元实则暗藏深意。黄渤饰演的农民发明家原型,其实取材于现实中的网红发明家手工耿。故事中看似荒诞的飞行器发明,折射的正是当代农民对科技改变命运的渴望。而《最后一课》里范伟饰演的乡村教师,其雨中奔跑的催泪场景,让无数观众想起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展现了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缩影。

影片在153分钟的时长里,巧妙平衡了喜剧效果与社会关怀。徐峥执导的《最后一课》用倒叙手法展现师生情谊,闫非彭大魔的《神笔马亮》则以夸张的东北幽默讲述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这种笑中带泪的叙事策略,让影片在国庆档收获31亿票房,成为2020年全球票房前十中唯一的非好莱坞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该片豆瓣7分的评分背后,反映的是观众对主旋律商业片的审美期待。相比前作《我和我的祖国》,本片在个体叙事与宏大主题的结合上更为自然,每个故事都扎根于具体的地方文化:贵州苗寨的银饰工艺、千岛湖的方言笑话、陕北的治沙苹果、东北的稻田画……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家乡这个抽象概念变得可触可感。

从电影工业角度看,《我和我的家乡》开创的名导+明星+单元剧模式,为国产主旋律电影提供了新思路。影片中王宝强和刘昊然组成的侦探二人组延续了唐探系列的喜剧风格,这种IP联动既满足了观众期待,又实现了不同类型片的有机融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