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映的体育传记片《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以中国女排四十年的奋斗历程为蓝本,用电影语言再现了这支传奇队伍的荣光与泪水。影片横跨1980年代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通过三代女排运动员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体育精神的传承与蜕变。
一、真实历史与艺术创作的平衡
影片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历史细节的高度还原。剧组不仅1:1复刻了1981年大阪世界杯的比赛场地,更邀请到前女排队员孙晋芳、周晓兰等担任技术指导。其中郎平女儿白浪饰演青年郎平的段落尤为动人——这位毫无表演经验的斯坦福大学毕业生,通过三个月特训完美复刻了母亲当年的扣杀动作,连前女排教练陈忠和看后都感叹仿佛回到了三十八年前。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条线索是1980年代老女排五连冠的拼搏历程,另一条则聚焦2013-2016年郎平执教新女排的改革之路。这种今昔对照的手法,巧妙展现了不同时代体育精神的延续与革新。
二、表演艺术的突破与争议
巩俐饰演的郎平堪称影片最大亮点。为准确塑造角色,她跟随女排训练数月,观察郎平的微表情和小动作。成片中从驼背的体态到拿笔的姿势都惟妙惟肖,连郎平本人看后都笑称感觉在看另一个自己。不过黄渤饰演的陈忠和则引发了些许争议,部分观众认为其表演过于喜剧化,与真实人物气质存在偏差。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80年代女排队员均由专业运动员出演,她们在镜头前展现的真实球技,为比赛场面带来了纪录片般的震撼力。特别是中日决赛的27个回合拉锯战,完全按照历史比赛数据还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当年竹棚精神的力量。
三、超越体育的社会意义
《夺冠》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体育成就,更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80年代段落着重表现为国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而新时代故事则更多探讨职业体育与个人价值的平衡。这种转变在郎平对队员说去谈恋爱吧的台词中得到鲜明体现——曾经的运动员被要求牺牲一切个人生活,如今则被鼓励做完整的人。
影片在技术层面同样可圈可点。摄影师余静萍采用不同的镜头语言区分时代:80年代多用粗粝的胶片质感与仰拍视角,新时代则使用高清数字摄影和平视镜头,形成微妙的视觉对照。不过135分钟的片长对普通观众稍显冗长,部分文戏段落节奏拖沓的问题也影响了观影体验。
尽管豆瓣7.1的评分显示作品存在争议,但《夺冠》作为中国体育电影的重要尝试,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是女排精神的影像档案,更开启了中国传记片类型化创作的新可能。

暂无评论内容